2019年10月26日,央視《晚間新聞》一則新聞“迎豐收,脫貧致富腳步加快”報道了西藏南木林縣通過綠色發展脫貧致富的經驗成果,該縣通過政府主導聯合引入公益幫扶形式,幫助當地牧民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新聞中提及的企業公益幫扶所涉及的企業為源自喜馬拉雅的自然主義品牌自然堂,自然堂提供了包含1500畝牧草種植及人工勞務的公益支持。此外,自然堂喜馬拉雅公益基金項目負責人陳娟玲還表示,自然堂“種草大自然”企業公益幫扶將長期堅持且擴大范圍,并透露2020年自然堂將在西藏林芝的魯朗小鎮展開“種植龍膽草”的新“種草”公益計劃。
自然堂“種草”南木林
據了解,南木林縣地處西藏自治區中南部,屬典型半農半牧縣,由于自然災害多發,地理位置偏遠,資源貧乏等因素制約,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
從2014年開始,南木林縣結合當地實際,開始推廣人工飼草的種植與推廣工作。依托國家農牧投資資金,成立南木林縣艾瑪人工飼草種植農民合作社,將周邊8個行政村共計1319戶7104名群眾納入到合作社,并開設牧草種植培訓課程,培訓群眾掌握種植牧草的技術。目前人工種植牧草面積4.02萬畝。除國家資金外,當地通過建立現代牧草種植企業種植牧草,還引入社會力量通過公益形式進行幫扶。
源自喜馬拉雅的自然主義品牌——自然堂,取喜馬拉雅之能量,育自然之美,將喜馬拉雅豐富多彩的美好生命力展現于世界。與此同時,自然堂品牌亦不忘社會責任,重視喜馬拉雅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問題,為保護喜馬拉雅的生態環境和植物多樣性而不懈努力。自然堂企業回饋社會保護環境的初心與南木林縣牧草種植項目不謀而合,于是自然堂成立了“種草”公益項目組全力配合當地政府開展牧草種植工作。
南木林:從荒灘地到聚寶盆
南木林縣的牧草種植區域位于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南木林縣艾瑪鄉,原本10月正值草木枯黃之際,此時上千畝人工種植的綠麥草卻呈現一派成熟豐收態勢,即將進入成熟收購季。
而令人唏噓并感到意外的是,目前牧草種植區域原來是一片荒灘地,礫石、粗沙是常態,與綠麥草豐收的景象可謂存在天壤之別,惡劣的生態相伴而來的是當地村民的貧困生活,政府的扶貧和自然堂企業幫扶讓這一片荒灘地成為了改變當地牧民生活的“聚寶盆”。
牧草種植行動受益人之一村民果杰分享了自己的致富故事,他從原來只靠放牧和耕地來收入,每月收入還不到800元增加到現在的37000多元,作為牧草種植基地固定員工,果杰表示“除了每月能拿到的固定工資外,還用種植的牧草飼養了20只羊”,改變生活的希望洋溢在果杰的臉上。
據幫扶企業自然堂喜馬拉雅公益基金項目負責人陳娟玲介紹,“自然堂對南木林縣的投入均為公益支持,南木林縣政府提供荒灘地,種植全程及牧草人員勞務費用則由企業負擔,種植的綠麥草產生的收入全部歸當地群眾所有”,陳娟玲表示,“種植的1500畝牧草經過年度驗收后,也將無償移交給當地鄉政府和村委會等進行管理和使用”。
在南木林縣積累了牧草種植經驗的基礎上,陳娟玲還透露了自然堂新的公益幫扶計劃,“我們計劃明年在西藏林芝的魯朗小鎮種下50畝的龍膽草,惠及扎西崗村總共有68戶326位村民,長期維護自然堂在當地的公益植物園修建和龍膽花種植,一年累計為村民帶來近8萬元收入。”
從荒灘地到聚寶盆,僅牧草種植一項,將為當地牧民帶來穩定且長期的收入來源。
據艾瑪鄉人工種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社長久列回憶,“原來我們這里飼草種植面積有限,農牧民養殖的牛羊到了冬天就鬧“糧荒”,農牧民不得不到臨近的縣購買牧草。每家每戶要買四、五拖拉機的牧草,一拖拉機牧草要花3000多元購買,算下來至少要花1萬多元,現在,我們的牧草不僅滿足自身需求,還大量向那曲等地供應。”
這意味著,牧草種植除了滿足牧民的自身需求,還為當地牧民開辟了一條牧草交易的新路子。
“種草”改變南木林
牧草種植到底為南木林縣帶來怎樣的改變呢?我們看下面的數據:
截止到目前,除國家農牧投資資金外,南木林縣整合扶貧產業資金13280萬元,逐步開展人工種草項目建設,在艾瑪、茶爾、土布加3個鄉鎮建設人工種草產業基地4.02萬畝。每年可為當地的農牧民節省490萬元購買牧草的費用。目前,加入到種草合作社的1319戶7104名群眾中98.79%實現脫貧,年人均收入達13375.32元,預計年內參與種草的群眾將全部脫貧。
據南木林縣副縣長張波介紹,“人工種植牧草給我們當地的農牧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目前每畝產草量2000斤左右,價格每斤8毛,每畝可創收1600元左右。目前參與人工種草的農牧民有1319戶7104人。已經種植的4.02萬畝牧草,僅種草這一項,每年可以給這1319戶群眾每戶每年增收3700元左右。”
一次善舉,帶來改變的力量是巨大且深遠的,倡導樂享自然,美麗生活的理念自然堂“種草大自然”公益行動將通過2020“龍膽草”計劃將進一步為美麗自然和生活帶來新的力量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