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開始席卷全球,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疫”在全國打響。在學院領導的正確帶領下,學院師生聯合時尚群體“一(3)班”捐助了1200套防護服給武漢協和醫院和武漢理工大學醫院,以及1萬多個口罩支援湖北抗疫。藝術學院的師生們雖分散在全國各地,但心系疫情,師生們積極行動起來用創作的藝術作品傳遞鼓舞的心意,做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人。
服裝系云展作品以“生”為出發點,追溯歷史文化,精研現代潮流,用服飾探索和融合生活的縮影。這場疫情讓我們有了對“生”的思考,“生”既是“生活”亦是“生命”,本著構建“民族服飾文化傳承、可持續設計創新,智能化、數字化設計與管理、服務地方產業經濟”四大全新教學體系的理念,以“生·云展”為導向平臺,意求呈現跨界的創意設計,展現莘莘學子的方年華月。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依托百年華農歷史人文和學科優勢,圍繞國家戰略和鄉村振興,努力將學院打造成成新農科、新工科融合發展的新文科。學院學科發展以衣、食、住、用為社會背景,突破專業邊界,探索設計與科技,集中打造以人文美學、智能生態、生活方式為學科發展方向的大設計平臺,培養具有生活美學通識和大設計觀的學生;培養具有創新設計思維和未來競爭力的學生。
服裝系自1996年成立以來,其畢業設計作品展一直獲得業界的較高認可和評價。服裝系能夠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專業整體實力達到國內知名,省內一流,與其師資力量和理念構建是息息相關的?,F有博士4人,教授3人(外籍教授1人),副教授9人,專業指導教師22人,其中教師先后多人次去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訪問學習,吸取先進的知識架構和辦學理念,讓不斷增強的師資力量成為服裝系創新和開拓的根基;結合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優勢學科和優良的辦學理念,使培養產業人才、服務地方經濟成為服裝系一大特色;細化服裝設計與工程和服裝與服飾雙專業,切合的實踐和相應的知識傳輸,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能動創新型”的學子,畢業設計云展的平臺搭建,正是服裝系學子邁向“專業型”的第一步。
除卻本次因疫情影響搭建的網絡云展平臺,服裝系早前便已建立了廣東高校唯一的省級線下平臺——廣東省服裝創新設計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及廣東民族服飾博物館廣州市科普基地,同時獲得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建立了破繭成蝶-香云紗時尚化展示中心。課堂的理論教學和構建各平臺渠道的實踐教學,使得藝術學院服裝系學術氛圍濃厚,專業交流頻繁,在設計創作、校企合作、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此外,服裝系著重于服飾藝術設計與工程學的跨學科交叉研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區域經濟,努力打破各專業間的壁壘,最大化地整合資源,不斷探索新科技及民族文化在服飾藝術設計領域中的應用;堅持服裝藝術設計和科學技術相結合的辦學思路,強調“藝工結合”的辦學模式,使得學院打造以人文美學、智能生態、生活方式為學科發展方向的大設計平臺成為了可能。
“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生生不息”,本次云展作為觀念展為藝術學院營造了新的發聲環境,用藝術設計的語言,為青春喝彩,向時代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