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G:拷貝的美式神話
現在的創業者,言必稱“降維打擊”,這種讓人迷戀的“必殺技”,在2000年左右,就是拷貝美國的成功模型,在中國落地,一戰封神。
1
2006年,一位神秘的美籍華人,帶著一套美國直銷 “法寶”,在還是撥號上網的年代,對中國暮氣已久的服裝業,發起一記雷霆暴擊。
這就是脫胎于直銷業發源地美國、開創中國服裝直銷模式的PPG!
PPG服飾創始人李亮,英文名David•Lee,其來歷在坊間有不少傳聞,比較靠譜的版本是:1974年出生于上海的富家子弟,高中赴美留學,紐約大學攝影系畢業后,加入美國最大的男士服飾品直銷商——極地公司(Land’s End)。
從首席采購代表,做到亞洲區采購副總裁,辭職后創辦一家婚慶用品網站,拿到軟銀孫正義的投資,再輕松轉手,20多歲凈賺6000萬美金,年少得志。
PPG男裝神話,橫掃中國營銷界,僅僅三年就跌落塵埃,李亮扔下一堆爛賬,遠走美國。
面對記者“你的生活很豪華?有人說是你動用了融資錢來享受”的逼問,David•Lee用美式的直白,抖摟自己的委屈:
“我自己本來就很有錢,很有很有錢……我所有的玩具加起來就一億多人民幣,光游艇就4500萬人民幣”,
“中國有種仇富心態,大家嫉妒我,我覺得很不公平”……
PPG撬起商業星球的那根棍,簡言之,“用戴爾的直銷模式,販賣美式襯衫”。
2
為什么直銷選擇男士襯衫?那還要用腳指頭想嗎,全世界的男人對衣服的要求都簡單,按互聯網黑話,叫“逛感差”,基本款T恤、襯衫,可以一買就是好幾件。
曾在美國70年代風靡一時的皇家牛津紡美式襯衫,送到中國消費者面前,99元破盤價,廣告一經亮相,立即引發搶購熱潮。
販賣美式職場文化,技驚四座!
沒有門店,沒有工廠,沒有分銷體系,產品靠工廠OEM代工,在雜志、報紙、網站打廣告吸引消費者下單,通過一個呼叫中心完成。
在傳統服裝行業,一件中低端男裝的市場價格,約等于其5.5倍的成本價,這是業內人所共知。繁瑣渠道堆積著堅硬的成本,沉疴已久,卻無能為力。
PPG直銷,點對點,砍掉一切中間環節,砍掉渠道成本,把高質低價的美式襯衣帶給消費者,沒有經銷商賺差價。
一切都聽上去那么合乎邏輯,完美!
3
在平面媒體的最后輝煌時刻,2006年,PPG在報紙和雜志上砸了2000多萬廣告費。
2007年,PPG廣告直接翻了10倍,2.3億,鋪天蓋地,訂單井噴,連續三個月創造了日銷1.5萬件的奇跡,一舉將中國襯衫界霸主——雅戈爾拉下馬。
那時,雅戈爾經營了30年,兩萬多員工,1500多個零售網點。而PPG,只有500多員工,還包括300席的呼叫中心工作人員。
輕運營,輕,極致的輕!
舉目四望,一個能打的都沒有。當時的李亮,有一句名言,“要想打敗PPG,除非生出第二個李亮”。
一位PPG公司的“局內人”后來說,即使跟隨者眾多,但在廣告內容和表現手段上,沒有一家可以超越PPG。
PPG直接將貨架投射到平面媒體和網絡上,完全拷貝男士用品直銷的祖師爺——極地公司(Land’s End)。
李亮從美國帶回第一手郵購目錄資料,表現為原汁原味的美式文化,這是那些跟風“土鱉”難以玩轉的精髓。
“Yes!PPG!”
“是的,買襯衫就選PPG”
這種新鮮刺激的廣告直銷方式,風格強烈的美式職場衣著文化,在崇洋媚外的消費心態下,本土消費者毫無抵抗之力。
媒體高調追捧,很快變成商學院講師們掛在嘴邊的成功案例,風投也聞風而至,真金加持。
詭異的是,即使融資到幾千萬美元,PPG也沒有設立產品部,更別說服裝研發設計團隊,就連一個產品經理都沒有。
僅憑李亮對美國直銷市場的一些經驗,乃至個人的審美喜好,直接搬抄美國郵購目錄上的類似產品。
可以斷定的是,在PPG的商業沙盤上,從來就沒有消費者的一席之地。扯什么“消費者導向”?這可是美式襯衣,就是最好的!
你只是個掏錢的,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
八十年前,延安的教員,用“言必稱希臘”,敲打那些生搬硬套外國教條的“海歸”干部。
PPG以極度的自信,把歐版襯衣套在東方人的身上,不是尺寸偏大,衣服肥了,就是袖子長了,呈現出強烈的別扭、不協調,體驗感糟糕。
產品硬傷,質量失控,怨聲四起,退貨率居高不下,網絡上出現大量詬病和聲討。除了牛津紡襯衫外,PPG后續推出的新品,無一例外銷量慘淡。
消費者容易沖動,但終究是理性的,對產品質量和穿著體驗的“挑剔”,是消費者理所當然的本性。
PPG不對襯衣做任何適應東方人身材的改進,至少,沒有表現出對本土消費者一絲一毫的誠意和尊重。
反之,消費者對PPG的拋棄,同樣決絕。
終于,玩不轉了!
4
就在烈火烹油的2007年,PPG連續遭遇供應商停供、催款,廣告商催費,清倉甩賣,商標查封,團隊高管紛紛作鳥獸散,壞消息組團而來。
很快,一家媒體爆出,“PPG首席執行官李亮攜款2000萬美元潛逃”,給棺材板釘上了第一根釘!
傲慢、輕狂,就像一個人的兩個肩頭,這在破窗者、顛覆者、美籍華人李亮的身上,體現得極為明顯。
2008年,南方周末記者追問李亮,對“攜款潛逃美國”傳聞怎么回應,為什么不回國正式澄清?李亮:這純屬胡說八道!我不在美國誰來主持工作?我的家本來就在美國。
但是,PPG的直銷神話,打開了潘多拉的欲望魔盒。
在PPG的猛烈沖擊下,傳統服裝業、營銷界大佬們,在一陣懵逼、驚呼后,猛然醒悟,“趕緊跟啊,趁熱!”
幾乎一夜之間,全國幾乎到處都是賣襯衣的直銷網站,報喜鳥的BONO、BBS、51襯衫等等,最多時30多家,熱鬧非凡。
2006年,從卓越網出來的文藝中年陳年,聽到一個朋友介紹PPG模式,如獲至寶,當即找到雷軍一起投資跟進,第二年年底,凡客誠品強勢入場。
走了一個,來了個更狠的!
凡客:從喧囂到墜落
1
陳年是誰?
60年代末出生于山西一個小村莊。在文學喧鬧的90年代初,從大學中途退學的陳年,懷揣著文學夢,北漂闖蕩。
創辦過《書評周刊》、一身文藝細胞的文化人陳年,進了雷軍創辦的卓越網,從傳統媒體人變身為互聯網創業者。
他的一個得意案例,就是用5元一張的《大話西游》光碟,模仿亞馬遜,讓卓越網成功轉型為電商,賣圖書和光盤。
2004年,卓越網被亞馬遜收購,35歲的陳年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卻又難掩憤怒和失落,不甘心在互聯網資本游戲里,只是一顆棋子。
PPG新鮮的襯衫直銷模式,讓他豁然開朗,2007年10月,帶著互聯網大佬雷軍的投資,創辦了互聯網襯衫直賣網站,凡客誠品。
創始團隊是曾經卓越網的一幫“開國元勛”,深諳電商營銷之道,可謂糧草充足,兵強馬壯。
那一年,網購興起,淘寶剛看到曙光,劉強東焦頭爛額,京東還在生死線上掙扎。
通過對PPG的模仿和優化,凡客誠品的營銷手法,更快、更準、更狠,直接把價格門檻打穿,一件牛津紡襯衫68元,砸破“破盤價”!
產品從襯衫延申到T恤、帆布鞋……29~59元的價位,一下子鎖定了囊中羞澀、又在涌向網購的小青年客戶群。
陳年本來就是媒體人出身,在暢銷文青雜志《讀者》和《青年文摘》長期投放,甚至,讓雷軍親自下場代言凡客。
作為互聯網老炮,陳年將網絡營銷玩到飛起。網絡廣告成本更低,反應更快。可以說,這也是網絡媒體跟平面媒體的新舊對決。
在“山寨”愈演愈烈、“屌絲”開始盛行的時代,電商正在從邊緣走向中心,凡客的低價模式,如魚得水。便宜到像白送,美其名曰“性價比”,還瘋狂打廣告。
凡客在百年難遇的電商風口中誕生,從一開始,就邁上了快車道,每年都在以300%以上的速度,快速膨脹,一路狂奔。
2
2009年,PPG咽下了最后一口氣,2010年,凡客進入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這一年,微博紅人、著名文青韓寒,和紅極一時的王珞丹,代言了凡客,一系列的廣告也鋪天蓋地出現在公眾的眼簾。
“愛網絡,愛自由,愛晚起,愛夜間大排檔,愛賽車;也愛59元的帆布鞋,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誰的代言,我是韓寒,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樣,我是凡客。”
寫作出身的陳年,親自操刀營銷了名噪一時的“凡客體”,引發網民的聚眾圍觀、改寫、惡搞,病毒式傳播。
各大城市的電影院、公交站、路邊燈箱牌,處處印著“凡客體”。
沒有預謀、“無心插柳”的凡客體,變成轟動互聯網的狂歡現象,收獲大量“粉絲”用戶,火到爆炸。
錯覺,是貪婪的開始。
作為賣衣服的直銷網站,凡客一直沒有告訴消費者,凡客產品有什么差異化,賣點究竟體現在哪里?
情懷“雞湯”文化+T恤,就是“文化衫”,而不是給消費者一件真正有品質、有良好穿著體驗的T恤。
文化衫,和T恤,看上去只是加了圖案文字,但在消費者需求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前者在大眾的心智里,就是廉價的代名詞。
為T恤本身的品質而買,和為“凡客體”這種“雞湯廣告”而買,是截然不同的消費心理。靠廣告打動,還是用品質打動,是天差地別的營銷路徑。
消費者會短期內為廣告、低價,而沖動消費,但是,衣服終究是穿在自己身上的,品質好不好,消費者有基本的感知和判斷。
“把消費者當個人吧”,誰真的相信,韓寒穿著29元的T恤、59元的帆布鞋?王珞丹穿99元的凡客長裙?明星真的也是如此庸眾的“凡客”?
事實上,凡客一直把“便宜”當成了核心賣點。在廣告喧囂之后,“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的大眾常識,最終會顯現力量。
后來,陳年坦誠,之前生產的幾乎都是垃圾產品,也再三懺悔:“不要像我一樣死在產品上”。
3
各種數字快速膨脹,陳年頻頻現身聚光燈下,投資人一輪又一輪投下重注,頂峰估值超過30億美元。
陳年把2011年的營收計劃,直接拉升5倍,沖擊100億!
2011年,陳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不急于上市,等我們做到了300億再說,我希望我將來能夠把LV收購了,然后就賣跟凡客誠品一樣的價錢。
雷軍則在知乎上公開發言,“我真的認為,凡客的成功至少是 99%,除非重大不可饒恕的錯誤。”
一語成讖。重大不可饒恕的錯誤,一直都如影隨形,只是在耀眼的光環下,遮蔽了那個身后正在迅猛擴大的“深坑”。
這就是產品品質,凡客到底給消費者帶去的是什么。
凡客的“粉絲”群體爆炸性增長,而“反噬”更為猛烈。
T恤洗兩次就皺巴巴的像抹布,透的好像一扯就爛;襯衫又薄又透又皺;帆布鞋下雨天沾上水掉色,兩只腳都是黑的。見過用手就能撕壞的牛仔褲嗎?
差評堆積如山,新客一去不返,老客也漸漸失望。最終大家醒悟,賣衣服的質量不行,其它的都是扯淡。
可以說這些顧客沒有忠誠度。而消費者的忠誠,從來就是建立在對他們的尊重和誠意上。
把產品做好,才是對消費者最大的尊重。
有篇陳年的自述報道說,作為凡客創始人的陳年,一直穿的都是Prada(普拉達)和Zegna(杰尼亞)這種國外奢侈品服裝品牌。
陳年在微博上,對這個細節做了“勘誤“:“凡客7年,穿的基本上都是凡客,而非奢侈品。”
在消費者看來,這種辯解非常無力。
如果陳年真的七年如一日,穿凡客的衣服,就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T恤、襯衫、帆布鞋會如此劣質,更不會放任這些垃圾商品賣給用戶。
4
為了完成 100 億元的目標,凡客火速招兵買馬,高速擴張,員工一度超過 13000 人,總裁級別的領導多達 30 余人。
在原本單純的T恤衫和帆布鞋之外,凡客擁有了龐大的 30 多條產品線,涵蓋服裝、家電、數碼、百貨。
SKU(庫存量單位)一度達到20萬個,哪怕是馬克杯、電飯煲、拖把和菜刀,也能在凡客商城找到。
2011 年末,凡客的庫存達到 14.45 億元,總虧損近 6 億元,巨額虧損背后,是不足 30 億元的銷售額。
生產線、資金鏈和巨額庫存積壓這‘三座大山’,死死壓在凡客的頭上。
凡客搬了家,從繁華地段搬到了五環外,人數減到300人。急速隕落。
見過無數商場風浪的著名企業家、投資人段永平,一針見血:
“沒有哪家公司的失敗,是因為營銷失敗。公司失敗,本質都是因為產品的失敗。”
賣掉過1億件衣服的陳年,用反思如此總結:
“我們用了3年的時間,認識到產品。首先我們認為應該做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的產品;后來我們意識到,要把產品的品質作為品牌的生存之道。之后,又過了一個階段,我們思考說,唯有獨一無二的產品才是品牌的生存之道。”
凡客的案例,如此醒目。此后多年,再也沒人敢趟男裝直銷的渾水。
白小T:死磕一件T恤
1
2019年6月3日,優衣庫的美國涂鴉藝術家KAWS聯名款T恤限量發售,無數消費者沖到店里瘋狂搶購。
鉆門縫、排長隊、哄搶、打架、扒衣,現場堪比動作大片,震撼刺激場面刷爆朋友圈、微博,讓人瞠目結舌。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服裝店,靠賣“汗衫”這種男裝基本款,一路逆襲為世界級服裝帝國,創始人柳井正成為日本首富。
另一廂,是國內的班尼路、美特斯邦威、佐丹奴等“國民品牌”隕落。早在1996年,班尼路一件T恤能賣到200元。
郭敬明在《小時代》里,這樣描繪上海南京路的喧囂奢華,“佐丹奴和班尼路的旗艦店,閃動著巨大電子屏幕”。
曾經,城市步行街的人頭攢動,轉向了綜合購物中心的蓬勃興起。流量的遷移,就是品牌的興衰路線。
近些年,流量涌向抖音、頭條等內容平臺,消費者越來越成熟挑剔,從追求品牌光環到注重品質本身。
2020年,在疫情震蕩中,一款“白小T”通過對標奢侈品大牌品質,在抖音上奇跡般崛起,全網爆紅。
2
白小T創始人張勇,原本是北京一家教育科技公司董事長,一次歐洲之旅,他親眼看到很多國內同胞,在商場排著長隊瘋搶,這讓他感到一絲刺痛。
張勇在寧波長大,從小就看到親戚們開廠子做衣服,太明白那些動輒上萬元的國外大牌,其實很多就在中國生產,掛上牌子就能標上幾十倍的高價。
能不能讓消費者只要花十分之一的錢,就能穿奢侈品大牌品質?這個想法,觸動了他回到家鄉寧波二次創業。
500平米的“拇指衣櫥”男裝定制體驗店,從開業到關門,只用了一年時間,多年積蓄幾乎賠光,還要借錢發工資。
這讓他見識到了服裝行業的殘酷血腥,怪不得淹死過PPG,重傷過凡客。
經歷摔打之后,張勇才真正審視這個行業:我能不能做好一件最簡單的T恤?從那些大公司看不上的細分品類突破?
襯衫、西褲、夾克、羽絨服甚至內褲,一般消費者都能隨口說出雅戈爾、九牧王、勁霸、波司登、CK。只有T恤,還沒有一個品牌與之劃等號。
3
正如那句話,“越簡單越難做”。那么多年,為什么沒有一個品牌專做T恤,就是因為它看上去太簡單了,很難做出彩、難以出位。
為此,張勇跑到巴黎、米蘭、佛羅倫薩、東京等地,跟奢侈品設計大師請教,研究奢侈品面料、版型和工藝,考察世界各地的T恤。
2019年1月,經過死磕打磨,一件心目中完美的“白小T”做出來了,新疆長絨棉、奢侈品頂級面料、意大利設計師版型、在國際大牌代工廠生產。
問題是,怎么賣呢?公司賬上僅剩130萬元,已經連開一家服裝店的錢都沒有了。
這時他看到了抖音平臺,就拍短視頻推廣素材,拍攝場景從模特展示、展廳、辦公室到工廠車間,摸索著投放,互聯網直賣。
2020年4月,張勇站在代工廠里推廣白小T的一條短視頻,火爆了,真實的工廠作業實景,扣準了現在消費者更注重本身品質的心弦。
很快,白小T全網爆紅,接連爆倉,真正讓張勇興奮的是,用戶對白小T的體驗口碑,還紛紛自發推薦。
2020年的八個月里,白小T全網曝光5億次,營收1.2億,付費私域用戶達到40萬,這是一個新消費品牌的“立命”線。
2021年5月,單月達到2020全年營收,全面占據抖音頭條、騰訊、淘寶天貓、京東的男裝T恤品類第一。
白小T會不會重蹈PPG、凡客的覆轍,曇花一現?
張勇專程去拜訪過陳年,更深刻地體悟凡客的成敗,一直警醒自己:營銷只是“術”,傳播推廣方式可以千變萬化,產品的品質才是決定生死的根本之“道”。很多公司生于品質,通常也是死于品質。
后疫情時代,中國消費者的文化自信空前高漲,“新國貨”迎來了春天。
白小T“新國貨”的身份,網上也出現一些輿論爭議,有人認為白小T是在打“愛國牌”,是在炒作。
張勇回應說,把自己的產品做得更好,做得比別人更加的優秀,這才是真正的愛國。空講情懷,不談品質,我認為是耍流氓!
“粉絲”們看到的是,白小T跟傳統服裝確實有很大的差異,它像智能手機一樣,不斷創新、迭代升級,已經進化到第四代。
這是因為張勇洞察到,看上去體量龐大的中國服裝行業,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4
今天,全球視角下的服裝,不是什么“低門檻的夕陽行業”,而是科技創新的競爭高地,是功能化科技面料、新材料的加速進化。
所以他給白小T的定位,是一家做服裝的科技公司,“用科技重新定義服裝”。
在獲得華映資本、梅花創投的投資后,白小T沒有像一些“網紅”品牌一樣,花重金請大牌明星代言、開旗艦店、拍廣告大片。
而是迫不及待,要跟寧波市政府成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整合全球材料科學的科學家,把材料科學應用在紡織領域當中,進行二次開發,實現上游材料端的改造。
2021年3月爆發 “新疆棉”輿論風波,H&M、耐克、阿迪達斯、李維斯等歐美企業,紛紛參演“抵制新疆棉”的鬧劇,引起中國民間憤怒。
“為什么這些西方品牌,吃著中國的飯,還要砸鍋?”
很多人想不通,這些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的國外品牌,為什么一意孤行,寧愿冒著被中國消費者厭惡、拋棄,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
張勇說,這是因為國際紡織領域,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巨變,“服裝科技革命”正撲面而來。
今天去運動、去跑步、做瑜伽穿的衣服,還能和20年前一樣嗎?在保暖領域,棉衣還有幾個人穿?
如果一件T恤衫上帶有COOLMAX標志,說明采用了杜邦出品的世界上超級速干面料;
采用戈爾特斯技術的沖鋒衣,比普通沖鋒衣貴上一倍,就是因為有頂級保暖纖維科技;
如果登山鞋底部有VIBRAM標志,這是意大利的,代表著世界上最好的耐磨鞋底技術;
日本東洋開發的eks纖維,吸濕力可達到純棉的3.5倍,吸放熱量是羊毛的整整兩倍!
……
國外品牌敢于得罪中國消費者的有恃無恐,在于最賺錢、科技含量最高的產品,幾乎都是歐美日韓的天下。
毫不夸張的說,西方要用技術迭代,奪走中國紡織業占據全球60%的市場。
中國服裝產業鏈擁有制造成本的強大優勢,但在科技創新面料上,還沒有一家能與西方抗衡。
5
2020年的冬天,從沒有去過高原的張勇,爬上海拔6000米的珠峰冰川,一層薄薄的內衣外面,套上一件航天“黑科技”氣凝膠做成的白小T保暖服,親自體驗其抗寒保暖性能。
張勇認為,我們不是要跟波司登這樣的服裝巨頭競爭,我們是要開創一個全新的細分品類,這不是羽絨服,而是 “中國老百姓的第一件宇航服”。
高原反應的痛苦折磨、頭痛欲裂、三個通宵不能入睡、氣喘吁吁、語無倫次、流鼻血、大口吐血、踩塌冰塊險些掉進水里的險境……
全程真實的場景視頻在網上曝光后,售價1980元一件的“宇航服”,一搶而空,也打破了抖音上只能賣低價的偏見。
一些用戶說,“就沖你這種創業不要命的拼勁,我也得買一件!”
在國內一家老牌公司,采用氣凝膠面料的羽絨服,賣到一萬元以上。
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和需求,2021年白小T推出新一代水光魔術T,加入 “防水、防污、防油”的荷葉膜科技,解決T恤沾染上污漬的尷尬痛點,抖一抖就干凈。
袖子上的T標,還會根據室內室外紫外線的變化而變色,讓一件T恤變得動感起來,帶給消費者全新的超預期體驗。
通過李小冉、汪涵等明星帶貨,繼續火爆全網,不斷刷新銷量記錄。在薇婭的直播間,10分鐘秒空3萬件現貨,另加4.5萬件預售。
張勇說,我希望白小T的這個T,不只是T恤,也是Technology(科技)。用高科技帶來品質和功能的重塑,這才是真正有靈魂的“新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