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創立后的第四年,安德烈·蘇亞雷斯(André Suarès)的意大利游記正式出版。《雇傭兵游記》(Le Voyage du Condottière)是一段穿梭于這個“靴形半島”各個文化重鎮 (威尼斯、佛羅倫薩及那不勒斯)的壯游之旅,深入探索文藝復興巨匠: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e Vinci)、波提切利(Botticelli)以及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人的藝術杰作。這位法國作家兼詩人認為:“如同人生中其他重要的事情一樣,一段偉大的旅程是一件藝術品,是由人創造的作品”。世家追隨游記作者與“壯游”旅人的足跡,以瑰麗臻作重塑這段對歐洲藝術和文化疆土意義深遠的啟蒙之旅。
踏上夢想與漫游之旅
“壯游”(Grand Tour)起源于16世紀的英國,在18至19世紀之間開始盛行,因旅途跋涉多地,環游歐洲一圈而得名。年輕貴族紛紛參與這種為期兩至三年的歐洲大陸探索之旅,補充學術以外的教育內容,同時磨礪性格品質、拓寬文化視野,確保順利踏入社會。壯游通常包含兩段不可或缺的旅程:探訪巴黎以及游歷意大利各個名城。同時法國北部、瑞士、阿爾卑斯山脈地區和德國各省各邦均為熱門的目的地,實際行程因人而異。畢竟,這是非常個人的游歷體驗,受當時的政治事件、戰爭、藝術風潮和潮流風向所影響,當中更有個人的考慮,例如旅程出發地、社會地位、財力和個人喜好。壯游是結合知識、文化與社會教育的典范活動,將對藝術與文學進行實證研究。這段體驗,引領游子探索各地名勝,既可領略顯赫一時的歷史遺跡,亦能鑒古知今,汲取教訓。雖然不菲的成本使它一度成為精英階層的特權,但隨著時代進步,壯游逐漸吸引普羅大眾,其中包含了藝術家及學者。
Dea eterna胸針 © Van Cleef & Arpels - Inès Dieleman
在壯游的發源地英國,旅程首先從倫敦出發前往法國。年輕的旅人在巴黎欣賞“大世紀(Grand Siècle)”的藝術珍品,特別是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的杰作,這些作品促使巴黎成為品味之都的典范。這股法國古典主義風潮不僅以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為鑒,更大量借鑒文藝復興元素。因此,旅程必須涵蓋意大利,方可知其所以然。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Vesuvius)爆發后掩埋的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和龐貝(Pompeii)古城,在1730至1740年代期間經過多次古跡挖掘工作,尋到無數珍貴的文物,包括建筑廢墟、日常物件和珠寶,仿佛將一個理想化的文明定格在時間的荒原中,成為后人研究的對象。因游子復述旅途的見聞,“高雅品味(Grand Goût3)”因此傳遍歐洲,孕育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4)。至此,線條婉轉細膩、裝飾華麗復雜的洛可可風格(Rococo)被簡練的古典筆觸取而代之。這種眷戀舊時的情懷,亦延伸至珠寶世界中。發飾、頭冠、項鏈,以至耳環、手鐲和腰帶扣,這些以黃金打造的珠寶,呈現對稱造型,并鑲嵌珍珠、寶石,鐫刻借鑒于古文明的圖案,一如古城出土的文物。玲瓏剔透的浮雕寶石以及凹雕寶石,即有凹面雕刻圖案的珍貴寶石,成為令人競相追求的時尚。從再次使用出土的古代藝術之作到創造當代作品,這股風潮催生出一個新行業,仿古工藝踏上發展之途,令新古典珠寶在民間日漸普及。在意大利,鐫刻圖案的貝殼5成為旅行者偏愛的紀念品,英國瓷器工坊威基伍德Wedgwood將這種易于雕刻的材質以骨瓷取代,重塑古典設計。古羅馬的微型馬賽克工藝亦再度獲得青睞:在珠寶世界中,這種由彩色玻璃(或以琺瑯和陶土代之)的微小塊狀物稱為馬賽克瓦片,鑲嵌于金屬框架之中,將夢寐以求的古韻風景凝鑄于方寸之中,成為典雅的飾品。
Ninfe項鏈 © Van Cleef & Arpels - Inès Dieleman
無論是在出游還是歸途中,橫越阿爾卑斯山的體驗,總能帶來強烈的美學沖擊6。壯闊、寧靜的大自然以宏偉絢麗之姿啟發新藝術理論(“崇高”說)和新興運動的發展。秀麗的風景和1820年間興起的浪漫主義均影響當時的珠寶藝術。跋山涉水、帶著一身倦意和滿載神思的壯游者,在歸途上踏進溫泉小鎮巴登-巴登,怡人的環境呼喚他們停步稍歇,進而探索德國的民間傳說。
這股游歷各地的熱情延續至19世紀,但交通運輸和通訊科技的進步,改變了其面貌。“壯游”這股風潮逐漸被觀光旅游8所取代,涉足更遙遠的國度,亦成為娛樂消遣的一種方式。
今天,世家以Le Grand Tour raconté par Van Cleef & Arpels主題高級珠寶系列追尋壯游者的足跡,重新詮釋這起源于歐洲的文化遺產。饒富雕塑美感的項鏈和耳環閃耀著文藝復興時期珠寶的余暉;雍容華美的手鐲,以古典風格的微型馬賽克風格生動再現名勝風采;華麗炫目的胸針,鑲嵌古董浮雕和凹雕寶石。近70件傳世臻品引人踏上一場歷史漫游,領略世家的創意想象、非凡工藝以及對寶石的獨到品味。該系列讓梵克雅寶得以再一次細訴對藝術的向往與珍愛,將壯麗之旅視作無與倫比的藝術瑰寶。
Cornucopia胸針 © Van Cleef & Arpels - Inès Dieleman
“此主題高級珠寶系列旨在禮贊世家秉持至今的寶貴傳統。時間回溯至二十世紀初,即梵克雅寶創立之際,對遠方文化、不同年代及多彩藝術的迷戀,激發了世家非凡想象和創意,由此誕生了眾多匠心獨運的作品。但早在此之前,為探索古代文明遺跡而展開的壯游,便已被歐洲學者及藝術家視為開拓眼界的重要方式。這也深刻影響了當今人們的旅行觀念。時至今日,我們仍然通過旅途探索來增長見識,尋求新奇體驗與美好邂逅。
此系列可謂包羅萬象,巧妙糅合珠寶傳統與裝飾藝術,并將目光投向“壯游”之旅邂逅的迷人紀念物,再度探索不同年代與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為此,我們追隨先輩的歷史足跡,遍訪名城勝地,從羅馬、伊特魯里亞、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古董珠寶中汲取靈感,結合世家的歷史傳承、獨特風格及精湛工藝,締造令人驚艷的瑰麗杰作,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引人夢回千古名勝,徜徉瑰麗寶石的迷人國度。”——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全球總裁及首席執行官Nicolas Bos
梵克雅寶非凡造詣的詩意演繹
梵克雅寶融會設計工坊的豐沛創意、寶石學家的專業技術,以及高級珠寶工坊掌握的卓然工藝,將“壯游“時期的文字和藝術作品所傳遞的壯麗之美,化作曼妙動人的珠寶臻品。世家的設計師和工匠,以巧手匠心生動再現旅途上一幕幕人文風景,引人踏上漫游之旅,沉浸于歡悅遐想之中。
從左至右
Dea eterna胸針的銀質模型
為Josiah項鏈鑲嵌藍寶石
此系列作品中,項鏈和手鐲構成對比鮮明的動人景致,讓思緒游走于繽紛多元的意象之間,時而遙想意大利古典時期,時而遠眺終年積雪的壯麗山脈。胸針以浮雕的手法展現其立體層次,淡化珠寶與銀器之間的界線。耳環以華麗的垂飾,賦予巴洛克風情,或體現伊特魯里亞(Etruscan)風格,為容顏增添一抹流光溢彩。系列中還包含多款戒指,以線條利落的浮雕和靚麗的色彩吸引目光,在纖纖玉指上亭亭而立。每件作品均如同旖旎的畫卷,勾勒出一絲不茍的細節。工匠以嫻熟的造詣演繹黃金的各種面貌:經錘鍱打造凹凸紋理;以圓模雕刻裝飾營造光影變幻,打造出宛如珍珠的虹彩,或與拋光技藝交替使用,勾勒建筑美感的幾何線條。世家以傳統工藝致敬珠寶歷史,同時巧妙糅合現代技藝,締造令人驚艷的珠寶杰作。每件作品的正反兩面均可見細致非凡的鉸接和潤飾效果,同樣彰顯世家工匠的精湛技藝。
從左至右
為Escale antique手鐲選擇寶石
為鑲嵌在Piazza divina項鏈上的祖母綠進行拋光
繽紛多樣的寶石,經過精心萃選。每件作品以其獨到的鑲嵌工藝盡顯各種寶石的美態,在世家寶石學專家的悉心組合下,綻放和諧濃郁的炫彩。不同珍稀材質各展風姿,形成鮮明對比:刻面寶石與凸圓形寶石相映成趣,而珍貴寶石的透明度與珍珠光澤、歐泊變彩或珊瑚光澤相得益彰。明麗鮮艷的藍寶石映照深邃的藍調,與青金石的一泓夜色彼此呼應;鉆石的耀眼光芒烘托祖母綠的迷人蒼翠;柔和的石榴石與彩色藍寶石千變萬化的微妙色彩相互交織。各種寶石的加工潤飾,彰顯硬寶石雕刻的藝術高度:一顆鐫刻祖母綠,鑲嵌于可拆卸式項鏈的中央;而藍寶石、碧玉和黃水晶則蕩漾古典凹雕寶石的瀲滟,映襯三枚胸針的典雅魅力。
倫敦
Josiah項鏈
旅程在倫敦街頭展開。這個熱鬧繁華的都市,是威基伍德(Wedgwood)瓷器的搖籃,素雅的骨瓷,則啟發了Josiah項鏈的誕生。圓形和長方形切割鉆石化作輕靈曼妙的緞帶,中間鑲以一排長方形切割鉆石,透現吹彈可破的肌膚。兩行美鉆以精巧的鉸接工藝塑造圓孤曲線,輕繞粉頸,以確保配戴舒適貼合。鉆石緞帶層疊交織于領口,兩顆分別重25.10克拉及21.78克拉的橢圓形切割藍寶石懸垂至胸前,綻放醉人美態。這兩顆產自斯里蘭卡的寶石由世家的寶石專家精心搭配,深邃濃郁的藍調令人聯想到Wedgwood的精美瓷器。藍寶石錯落有致,盡顯婀娜靈動之美。兩顆可拆卸式寶石可隨心組裝成耳環,形成一套瑰麗珠寶。一顆重達1.55克拉的DIF級圓形鉆石在頸間綻放流光溢彩,令整套珠寶更顯璀璨生輝。
Dea eterna胸針
Dea eterna胸針的靈感源自由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打造的赫柏女神雕塑,現位于有“英國凡爾賽宮”之稱的查茨沃斯莊園(Chatsworth House),仿若將莊園主人德文郡公爵(Duke of Devonshire)收藏的珍寶重現眼前。Dea eterna胸針勾勒出希臘女神赫柏(Hebe)的倩影,背景中的大量視覺元素則以花園石景為靈感。青春女神腳踏一顆嶙峋的青金石,以優雅之姿向人間傾灑仙饌密酒(ambrosia)。圍繞她的鏤空結構由精細拋光或帶有紋理的黃K金和明亮式及欖尖形切割鉆石相互交疊而成,呈現巖石般凹凸起伏的樣貌。在這繽紛絢麗、質感豐饒的構圖中,目光流連于精彩紛呈的立體元素之間:橫梁上的白K金渦形裝飾令目光戀戀不舍;粉紅色藍寶石的溫煦炫彩或青金石上的點點星光又叫人心生喜悅。胸針猶如嵌以珠寶的優美畫卷,引人浮想起查茨沃斯莊園花園中的人工瀑布,瀑布上佇立的優雅亭子,造型又與神殿相呼應。最后,懸垂于胸針下的一顆養殖珍珠,落下點睛之筆,詮釋著歐洲藝術自古典至巴洛克時期對青春永駐的美好寓意。
巴黎
Lucendi耳環
Lucendi耳環傳承巴黎的優雅品位,以珍貴的材質喚起人們對昔日宮廷仕女的回憶,恰似置身燈影下的閨房羅帳中。耳環的造型模仿18世紀華麗吊燈的精致輪廓,熱氣球造型的吊飾綴以水晶垂飾,懸于三圈玫瑰金下。不同元素勾勒出繁復精巧的結構,揉合幾何圖案和利落的線條,間以璀璨鉆石輕盈點綴,組成均衡圓融的構圖。這股和諧的氛圍,同樣體現于悉心匹配的彩色寶石中。兩顆并排的橢圓形切割紅碧璽分別重11.48克拉和10.14克拉,紅艷的光芒與鉆石和淡紫色藍寶石的炫彩融和交織,色彩由柔和淡雅漸變至濃郁的深粉紅,猶如貴族仕女身披華服,在流光溢彩社交沙龍中爭妍斗麗。
阿爾卑斯山脈
Regina montium項鏈
Regina montium項鏈鑲嵌兩顆璀璨耀目的寶石:第一顆是重達16.26克拉的枕形切割碧璽,置于項鏈中央,綻放流光溢彩,其下是另一顆重達27.70克拉的橢圓形切割碧璽,構成一枚可拆卸式吊墜。兩顆寶石的藍綠色澤和諧共鳴,與晶瑩的鉆石和紫藍色系的藍寶石、海藍寶石及坦桑石交織出萬丈光芒。點綴于項鏈和吊墜上的彩色寶石由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的寶石學專家精心萃選,以烘托兩顆中央主石的深邃華彩。項鏈詩意盎然,令人悠然神往白雪皚皚的山巒,再現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短篇小說《盧塞恩》(Lucerne,1857年) 中,主人公在瑞士瑞吉峰(Mont Rigi)俯瞰盧塞恩湖(Lac des Quatre-Cantons)時,所描述的美景:
“當我返回樓上的睡房,推開臨湖的窗子,眼前的湖光山色,碧空如洗,讓我心曠神怡,大為傾倒。我看到深綠色的湖面向遠處延伸......放眼眺望,紫藍色的遠山綿延起伏,綴以奇峰異石和皚皚白雪,萬物都沉浸在柔和而純凈的天藍色大氣之中。”
Étoile des glaciers胸針
“夕陽斜落冰川,天際泛起姹紫嫣紅的晚霞;靜謐美好的暮色中,冬日的晴嵐輕拂發稍,教堂的晚鐘依山而鳴,我凝望著風中搖晃的松濤,呼吸著野生紫羅蘭的甜蜜芳香;第一道暖陽以柔光喚醒沉睡于干涸苔蘚下的花蕾,使之燦然綻放,吐露沁人芬芳。”——喬治·桑(George Sand),《萊莉亞》(Lelia)第一章,巴黎,Calman-Levy出版,1881年
喬治·桑筆下迷人的場景,將讀者引領至阿爾卑斯山脈。冬去春來,松濤搖曳,紫羅蘭含苞初開,昭示著萬象更新。晴嵐暖翠,雪絨花在暖陽下悠悠醒轉,芬芳吐艷。
Étoile des glaciers胸針描繪高原野花燦爛盛開的曼妙仙姿。野生雪絨花珍稀難覓,其細密絨毛的純白花瓣每年迎春盛開。胸針上每個元素均由工匠精心打造,再組合成生動傳神的結構。濃郁的黃鉆與色澤柔和的藍色藍寶石互相輝映,烘托圓形、梨形、方形和欖尖形切割鉆石花瓣,為珠寶鍍上光影流轉的動人美態。寶石以白K金和黃K金鑲嵌,使得胸針愈加璀璨奪目。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自創立以來,一直以纖麗的花卉灌溉創作靈感,透過這枚胸針,世家再次捕捉花朵的活力生機,優雅演繹自然界生生不息的一闋春之頌。
意大利
Escale au palais & Escale sacrée手鐲
梵克雅寶越過阿爾卑斯山脈進入意大利,搜尋其古典及文藝復興時期的非凡珍寶。在威尼斯、羅馬、佛羅倫薩和那不勒斯,世家借鑒其建筑線條與明亮色彩,以珠寶畫卷描繪出栩栩如生的景致。由此誕生的四枚手鐲,各自向意大利其中的一個城市致意。手鐲柔軟靈巧,其靈感來自世家在1920年代所設計的帶狀手鐲(“Bracelets Bandeaux”),鉸接結構令其貼合手腕弧度,確保佩戴舒適。手鐲正面精細鑲嵌雕刻金質,引人遙想意大利的著名地標,其四周圍攏寶石,為整幅迷人的微型馬賽克添以水彩畫的筆觸。
Escale antique & Escale sur la baie手鐲
寶石經精心鑲嵌,將金屬鑲座完美掩藏,精心萃選的各色紅寶石、祖母綠、彩色藍寶石、尖晶石、石榴石和碧璽,色澤和諧,大小相近,構成一幅色彩渾然天成的珠寶風景畫。手鐲背面亦彰顯精湛技藝,復雜細致的鏤空結構讓光線舞動于寶石之間,閃耀著璀璨的光芒。Escale antique手鐲的背面大量使用金質嵌飾,與正面勾勒的風景前呼后應,續寫動人詩篇。
威尼斯
Chant des gondoliers項鏈
“在一個不眠之夜,我獨自佇立陽臺,時值凌晨三點,耳邊傳來了貢多拉船夫的歌聲。那是我第一次聽這古老而著名的歌謠,它仿佛預告著天將破曉;一聲聲沙啞質樸的詠嘆從里亞托橋(Rialto)響起,劃破寧靜的黑夜 [……]。驀地,來自另一個方向的更遠處傳來一聲應和。斷斷續續、一唱一和的應答,構成天籟般的對話,盛載著淡淡鄉愁;我竟聽得入了迷,無法將那么簡單的旋律銘記于腦海。”——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我的一生》,1870年。
Chant des gondoliers耳環
Chant des gondoliers項鏈和耳環以色彩鮮艷的16顆橢圓形切割綠松石再現威尼斯湖域的瀲滟波光。這些極致珍稀的寶石排列有致,通過復雜鉸接結構與項鏈精巧相連,恍如輕繞粉頸的一顆顆水晶吊墜,在胸前搖曳。寶石的頂部密鑲鉆石,拱形設計與縱橫威尼斯水道的橋墩一脈相承,宛邀人沿河游蕩,將思緒帶回浪漫水鄉。每道鉆石拱頂下鑲嵌三顆圓形藍寶石,綻放迷人的藍色調。精心鐫刻的黃K金璀璨奪目,為作品鍍上如暖陽般溫煦的光輝。項鏈后方飾以瑰麗迷人的漸變色藍寶石,由濃至淡的藍調漸層過渡至前方的鉆石,展現細膩的色彩變化。最后,同款耳環選用與項鏈相同的圖案,每一只鑲嵌一顆綠松石吊墜,與項鏈的設計彼此呼應,完美勾勒出艷陽下風光如畫的威尼斯景致。
Capriccio項鏈
古羅馬的輝煌遺跡,從未因歲月流逝而褪色。曾是君權或神權象征的宏偉宮殿如今雖然傾頹,卻依舊能找出曾經顯赫一時的痕跡,其恢弘之美啟發Capriccio項鏈的設計。兩排美鉆呼應古建筑的拱頂,一條黃K金輪廓線鑲嵌其中,烘托其幾何造型。五顆質量上乘的祖母綠總重達31.13克拉,處處透露著優異風采。寶石采自贊比亞,色彩深邃濃郁,晶體極為細致澄亮,美不勝收,采用優雅修長的梨形切割更令其脫穎而出,展現贊比亞祖母綠鮮見的獨特魅力。世家秉持可轉換式珠寶的傳統,祖母綠可靈活拆卸并用以裝飾同款耳環,或單獨搭配miroir des eaux鏈條佩戴。
項鏈背面鑲嵌大小不一的寶石,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寶石經過精心萃選,營造圓融和諧的氛圍。工匠使用多種鑲嵌工藝,包括爪鑲、帶角鑲嵌、封閉式鑲嵌和珠鑲,將寶石化作層林疊翠,優雅展現搭扣的精妙美態。
Reine de L'adriatique項鏈
圣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是威尼斯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世家受其啟發,創作出一套線條鮮明的珠寶,由項鏈和胸針組成,并以精巧工藝鑲嵌色澤濃郁的藍色寶石。兩排飾有圓模雕刻紋理的玫瑰金串連整個項圈,不同的珠寶圖案相間點綴其中。鏤空的結構猶如勾勒出大運河的水道,小橋在流水上方交錯,與宏偉的宮殿巧妙銜接。項鏈上的幾何圖案鑲嵌形狀和顏色各異的寶石,菱形、六角形、圓形和點狀,教人聯想起圣馬可廣場上的建筑結構和身穿繽紛戲服的小丑。鉆石和白K金的剔透光芒,映得綠松石、青金石和藍寶石的藍調更深邃鮮明,與中央吊墜上以鉆石圍繞的一顆重達9.40克拉的藍寶石璀璨相應,藍寶石主石下方的鉆石嵌花,構圖亦呼應項鏈的裝飾元素。
吊墜采用可拆卸式設計,可替換為一枚胸針。胸針以寶石組成微型馬賽克,描繪從海上眺望的威尼斯景致,在海浪的吟唱和貢多拉船夫的歌謠中,徐徐地自水平線升起,恰似18世紀意大利盛行的工筆風景畫(vedute),筆法婉約細膩。拋光黃K金、綠松石天空、鉆石云朵和青金石海洋 ── 各種材質對比鮮明,使圖案愈發生動奪目。作品底部以寶石勾勒出縱橫交錯的線條,讓思緒再次漫游于這“普天下獨有的一片土地”喬治·桑(George Sand)。
Carriera耳環
色調柔和的Carriera耳環,是向威尼斯畫家羅薩爾巴·卡列拉(Rosalba Carriera, 1675-1757年)致敬之作。這位洛可可(Rococo)藝術門派的畫家善用粉彩作畫,在1720年的法國掀起一陣風潮。耳環以細膩的手法融會不同色調的粉紅色藍寶石和溫煦的橙色錳鋁石榴石,彰顯世家對彩色寶石的鐘愛。每枚耳環均鑲嵌六顆養殖珍珠,耀目烘托著寶石間的曼妙連接,雪白的虹彩呼應18世紀法國和意大利宮廷中風靡的珠寶風格。玫瑰金與白K金的組合,為珠寶染上柔和韻致;精巧的工藝,使光線恣意地穿透寶石。耳環采用豐富多元的鑲嵌技術進行固定,包括爪鑲、珠鑲和包鑲。可轉換式設計,使懸吊于耳環下方的吊墜可隨意拆卸,以便于不同場合佩戴。
佛羅倫薩
Villanova項鏈
Villanova項鏈的創作靈感源自伊特魯里亞(Etruscan)珠寶風格,演繹佛羅倫薩珍寶美學之源。作品選用多顆大小勻稱的紅碧璽,設計精巧華麗,盡展寶石之美。吊墜垂懸于V形鏈條之上,以玫瑰金編織而成并綴以圓形鉆石的鏈條輕巧靈活。晶瑩的炫彩與鉆石的火彩互相爭輝,再現伊特魯里亞雕像的頭冠輪廓。工匠活用花彩鑲嵌、珠鑲和爪鑲技藝,彰顯各枚珠寶元素的流光溢彩,烘托垂于其下的凸圓形切割寶石。鏤空的結構讓寶石散發無盡光芒,加上紅碧璽在頸間綻放紫粉紅色彩,與玫瑰金和諧協奏,點亮肌膚。
同樣的材質組合亦用于耳環的設計上,白K金鑲座改以雙色金屬鑄造,佩戴時可扣連項鏈的吊墜。這套珠寶體現世家對細節一絲不茍的匠心:項鏈后方鑲嵌一顆梨形鉆石,彰顯珠寶搭扣的精妙雅致,同時將頸部映襯得更為纖細修長。
Ode à l’amour戒指
1485年,佛羅倫薩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創作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曠世杰作之一:《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世家藉由此次主題高級珠寶系列,以薈萃非凡創意和精湛工藝的Ode à l’amour戒指向大師致敬。
一顆重達4.04克拉的橢圓形切割粉紅色藍寶石,鑲嵌于玫瑰金貝殼中,貝殼邊緣凸起,溫柔輕擁著璀璨明麗的寶石。紅寶石、粉紅色藍寶石和鉆石圍繞著主石,而圓鉆則勾勒出貝殼起伏的線條輪廓,仿若置身于一個生機勃勃的海洋世界,海扇和卵石簇擁著鑲鉆的白K金戒環。梵克雅寶憑借其工坊的精湛技藝,以先刻紋再雕琢的鏤雕(ramolayé)工藝塑造玫瑰金和白K金貝殼曼妙的立體層次,造就這枚栩栩如生的寫實杰作。
羅馬
Piazza divina項鏈
Piazza divina項鏈
Piazza divina項鏈引人漫步于古羅馬城門和圣彼得廣場(San Pietro Piazza)。這座永恒之城以華麗的巴洛克建筑而聞名于世,滿載貝尼尼(Bernini)的奇思妙想:梯形的建筑竟可與橢圓形的空間布局并存共融。這串項鏈以連綿舒展的直線和圓潤弧線,含蓄地呼應大師的幾何美學。鑲鉆白K金圓環鑲嵌祖母綠和藍寶石,以鉸接工藝串連成靈動流暢的項鏈。縱橫交錯的線條被14枚玫瑰金鑲鉆吊墜細意分割,并相間鑲嵌一顆梨形鉆石和一顆祖母綠構成的裝飾元素。項鏈中央懸垂一枚圓形吊墜,傲然展示一顆重達13.09克拉橢圓形切割祖母綠,閃亮動人的圓形美鉆環抱于祖母綠四周,璀璨奪目,呈現出層次立體的透視效果。鉆石組成微微傾斜的結構,將珍罕的埃塞俄比亞祖母綠的剔透光芒和深邃色彩烘托得淋漓盡致。圓形吊墜的中央可換上一顆鉆石,與耳環互為映襯,靈活應對不同場合和風格。
Laurier impérial胸針
群雄競起、帝國千秋的古羅馬歷史,在世家的詩意宇宙中淬練成三枚別具雕塑美感的胸針。Laurier impérial胸針以月桂枝葉的造型喚起對月桂冠冕的浮想。胸針鑲嵌一顆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紀的古董刻面藍寶石,為作品鍍上深厚的歷史底蘊,使之更顯珍貴。寶石上的凹雕紋理呈現出古羅馬皇帝卡拉卡拉(Caracalla,公元188年至217年)的形象,教人遙想位于羅馬和巴登-巴登的同名浴場。穿上袍服、胸前別上搭扣的側身鏡像,是典型古羅馬君王肖像的風格。低眉垂目的造型及嘴唇的形狀,亦傳神再現這位傳奇人物的標志性外貌。這顆刻面藍寶石通體剔透,是當時的凹雕寶石杰作。圍繞寶石鑲嵌的鉆石及藍寶石葉片和青金石莓果栩栩如生,流露自然的氣韻。金質結構經細心鏤刻,靈動展現植物獨特的質感。一顆梨形鉆石點亮月桂枝干的末端,為胸針作品錦上添花。
Anfora胸針,Fresque céleste胸針
Anfora胸針猶如一幅優美的靜物畫,利用一顆凹雕紅碧玉描繪出一個雙耳細頸瓶的形象。凹雕寶石的立體構圖與浮雕寶石相反,兩者皆屬于硬寶石雕刻工藝,盛行于古典時期。這枚胸針選用的凹雕碧玉為公元二世紀作品,極具歷史價值。碧玉位于胸針中央,被立體的雕刻金質圍繞,各種圖案元素薈萃錘鍱和鏡面拋光等工藝,盡展世家金工藝術的精髓。作品鑲嵌凸圓形青金石,與綴于其中的圓鉆構成鮮明對比,加上一顆重達4.87克拉的橢圓形切割錳鋁石榴石釋放如太陽般耀眼的光芒,令這一闋古羅馬贊歌更為悅耳動人。
第三枚胸針名為Fresque céleste,揉合錘鍛黃金的華貴光澤和鉆石的璀璨炫彩,生動地勾勒出漩渦的動感之韻,與巴浴克藝術常見的流云遙相呼應。一顆令人驚嘆的寶石點綴于洋溢著盎然詩意的作品中央。這顆重達8.62克拉的凹雕凸圓形切割雕刻黃水晶,是公元一至二世紀的作品;黃水晶是鮮少用于硬寶石雕刻的材質,這一顆更是色澤鮮明如蜜糖的珍品,表面鐫刻以皎潔彎月的圖案。胸針上的星星鑲嵌鉆石,煥發神秘明亮的光彩。
Jardin de mosaïque長項鏈
Jardin de mosaïque長項鏈以共重達546.50克拉的祖母綠圓珠串成,層次豐富,如一泓碧水照映胸前,勾勒出典雅瑰麗的弧線。珠串上兩組鉸接精巧的珠寶元素遙相對望,再現羅馬馬賽克工藝,項鏈亦因而得名。其中一側的圖案鑲嵌一顆刻面哥倫比亞祖母綠,重達56.97克拉,被圓形、標準、長方形及方形切割的鉆石簇擁。這顆引人矚目的古董寶石晶瑩剔透,色澤鮮明,在刻面寶石當中屬稀世瑰寶。寶石兩旁飾有雕刻花卉圖案,花瓣嬌嫩欲滴,優美又飽含詩意。圖案的上下兩端各點綴一顆糖塔形祖母綠,呼應主石上的立體浮雕。項鏈延續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的可轉換式珠寶傳統,可變幻化為兩串短項鏈,而祖母綠主石亦可透過精巧隱秘的部件巧妙轉換為一枚別有韻致的胸針。
Diana項鏈
這串長項鏈的名字源自羅馬博爾蓋塞別墅(villa Borghese)庭院中的戴安娜(Diana)神廟。項鏈設計典雅,鑲嵌大量祖母綠、藍寶石、鉆石和養殖珍珠,立體圖案的中央是一顆重達8.55克拉、枕形切割的馬達加斯加藍寶石,采用枕形切割將其絲絨般的柔和藍調及玲瓏晶體優雅展現,與色調深淺不一的藍寶石和鉆石和諧鳴奏。圖案底部垂掛三顆養殖珍珠,中央的一顆連接一個極為精巧的玫瑰金廟宇,內置一顆藍寶石,其下飾有由珍珠和祖母綠圓珠串成的曼妙流蘇,圓珠由小至大,排列整齊有致。玫瑰金圓珠與圓模雕刻紋飾的溫煦光芒交織其中,與寶石的炫彩和諧協奏,令這件珠寶臻品煥發溢彩流光;而吊墜所用的材質,亦與長項鏈的珠串彼此呼應。
Teatro戒指
珠寶工匠在處理每個珠寶元素的鉸接時投入無窮匠心,確保項鏈柔軟靈活,能輕松轉換不同元素。項鏈的流蘇為可拆卸式設計,可隨心化作兩條長項鏈、一條短項鏈,以及一枚胸針和兩枚手鐲。
龐貝劇場(Theater of Pompeii)是建于公元前55年的表演劇場,其宏偉外觀啟發了Teatro戒指的誕生,以嶄新手法演繹古羅馬建筑遺跡的獨特美態。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以生動的筆觸設計出這枚由黃K金和白K金精鑄的飽滿戒指,向該段時期的建筑致敬。
橢圓形“劇場”的中央鑲嵌一顆重達3.93克拉的糖塔形祖母綠,采自贊比亞,其色澤深邃鮮明,呼應建筑古跡的外墻。圓形和長方形切割鉆石勾勒出祖母綠的輪廓,金質階梯經鏡面拋光,映照出寶石的璀璨光華。戒環雕刻渦紋,恰似古典建筑的愛奧尼式(Ionic)立柱。各樣各式的立體浮雕教人目眩神迷,仿佛再次置身于年湮世遠的劇場之中。
Cornucopia胸針
希臘神話中的“豐饒之角”(Cornucopia)是一個滿載花果作物的容器,蘊藏其中的自然寶藏永不枯竭。這個豐收富饒的象征,啟迪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創造出這枚華麗之作。胸針鑲嵌一顆重達12.38克拉的紅碧璽,枕形切割造就從不同角度反射光線的刻面,使寶石綻放深邃濃郁的紅調,讓目光流連忘返。鉆石葉片、一簇紫水晶與鑲嵌紅寶石及錳鋁石榴石的石榴競相爭艷。糖塔形切割寶石恍如甘美的果實,從奇幻的羊角中涌現,構成豐饒之象。最后,鑲嵌藍寶石、錳鋁石榴石和鉆石的花蕾,組成珍貴花束。彩色寶石泛起微妙細致的色調層次,拼湊出綺麗而和諧的效果,在鉆石的炫彩和鏡面拋光玫瑰金的柔光映照下熠熠生輝。
胸針的內部結構采用鏤空設計,傳承世家臻品精妙靈巧的風格。作品正面勾勒出拋光金質彩帶交迭成羊角狀的活潑姿態,為作品注入靈動之韻。
那不勒斯
Ninfe項鏈
Ninfe項鏈的造型猶如一頂花朵編織的冠冕,宛如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古城寧芙神廟(Nymphaeum)的馬賽克鋪面中女神頭戴的花冠。花冠懸于兩條珠寶緞帶末端,緞帶兩相對應,呈鏡像倒影的造型,分別以一條圓模雕刻玫瑰金帶,和一條鑲嵌鉆石及粉紅色藍寶石的緞帶組成,于頸間交織,構成立體的蝴蝶結搭扣。項鏈中央以圓模雕刻玫瑰金、白K金和鉆石再現枝繁葉茂的意象,與紅色或天使肌珊瑚組成一個個瑰麗的“鳥巢”,呵護著三顆色彩繽紛的寶石:中央的粉紅色枕形切割紅碧璽重達24.02克拉,柔和的粉調流露出寶石的剔透光采,在頸前綻放熠熠光芒;兩旁點綴的橢圓形切割紅碧璽分別重達12.44及11.52克拉,色澤勻稱。三顆主石均由梵克雅寶的寶石專家精心甄選,構成和諧對稱的效果,與紅寶石、粉紅色藍寶石和錳鋁石榴石的色彩完美交融。
為確保配戴舒適,工匠以巧手匠心,雕琢精密的鉸接結構,同時對中央圖案上的葉片仔細加工潤飾,確保尖端圓弧微翹。此款作品禮贊欣欣向榮、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自梵克雅寶創立以來,不斷啟發世家的無限創意想象。
Maddalena項鏈
拉斐爾·圣齊奧(Raffaello Sanzio的名畫《抱著獨角獸的年輕女子肖像》(Young Woman with Unicorn)創作于1505年,畫中的妙齡少女佩戴的吊墜啟發世家創作出Maddalena項鏈。作品以行云流水的線條輕繞粉頸,鑲嵌鉆石的緞帶于胸前相互交織,構成繩結造型的珠寶圖案,輕懸于襟前。漩渦圖案下方的圓形吊墜底部,銜接一顆重達13克拉的糖塔形切割祖母綠,其鮮明翠綠的色澤與可拆卸式大溪地灰色珍珠吊墜的虹彩交相輝映。圍繞中央寶石的白K金和鉆石彰顯和諧圓融的色彩,以及圓形吊墜平衡對稱的幾何線條,為作品鍍上雋永優雅的韻致。方形鉆石、清晰可見的亭部、祖母綠的切割工藝、珍珠鑲座處的黃K金三角形鑲爪──每個細節無不令人聯想到那不勒斯新耶穌教堂(Church of Gesù Nuovo)琢方石外墻的瑰麗倩影。世家以高級珠寶演繹石砌建筑的歷史,譜寫出一闋優美動人的寶石詩篇。
Symphonie floral胸針
梵克雅寶以一套胸針作品再現蔥郁的園林景色,邀人漫步于拉韋洛 (Ravello) 的空中花園。該套胸針演繹阿馬爾菲(Amalfi海濱別墅綠樹成蔭的氛圍,恰似中世紀的盧佛羅別墅(Villa Rufolo)重現眼前。盧佛羅別墅于19世紀由一位英國王侯修復,其花木扶疏的景致啟發世家,創造出一系列生機盎然、靈動迷人的胸針。大小不一的玫瑰金或白K金葉片鋪鑲鉆石,在鑲嵌寶石和圓模雕刻飾紋的珠寶元素上交迭,恍如高低層疊的露臺花園。
Symphonie floral胸針是一闋和諧繽紛的色彩協奏曲,三顆華貴矚目的石榴石,包括粉色石榴石、沙弗萊石榴石和錳鋁石榴石,如日光下的累累碩果。寶石的鑲爪完美融入胸針的造型,其中一枚呈葉片狀,為作品自由奔放的風格落下點睛之筆。Symphonie végétale胸針鑲嵌一顆重達4.81克拉的粉紅色碧璽,呼應粉紅色和淡紫色藍寶石交織的明媚色調,與藍色藍寶石的炫彩相得益彰。最后一枚胸針名為Symphonie de l’eau,以一顆重達5.88克拉的黑歐泊為主石,為作品鍍上璀璨的火彩。在藍色藍寶石、沙弗萊石榴石和碧璽的烘托下,黑歐泊的流光溢彩映照出微妙的色彩變化,恍如夜色中的一泓極光,照亮童話般的國度。
巴登-巴登
Schäppel戒指
在坐落于黑森林(Black Forest)的巴登-巴登(Baden-Baden)之城,參與傳統節日慶典的賓客均頭戴飾以多彩圓珠、花卉和彩帶的頭冠。世家將慶典中繽紛愉悅的色彩融入Schäppel戒指中,以精心萃選的祖母綠、紅寶石、粉紅色及黃色藍寶石、錳鋁石榴石和鉆石營造和諧圓融的微妙色調。晶瑩剔透的糖塔形寶石,巧妙再現傳統頭冠的立體層次。戒指中央鑲嵌一顆雍容華美的3.28克拉的紅寶石,其殷紅炫彩從枕形切割的多向切面散射而出。圍繞寶石的圓模雕刻玫瑰金,勾勒出戒指起伏有致的輪廓,與金珠飾邊互相輝映。戒環選用白K金鑲鉆,與多彩的寶石組合形成鮮明對比,愈發彰顯作品華美絢麗的面貌。
Jeu de colombage戒指
在巴登-巴登的大街上,傳統的半木式房屋鱗次櫛比,為城鎮添以愉悅歡欣的色彩。這股籠罩著舊城的歡快氛圍,亦體現在Jeu de colombage戒指的圖案之上。戒指中央鑲嵌一顆重達13.35克拉的糖塔形祖母綠,濃郁翠綠的錐體展現出柔和圓潤的線條,在鉆石、紅寶石和藍寶石的簇擁中如金字塔般高聳拔起,營造出既婉約又瑰麗的效果。圍繞祖母綠的珠寶元素可被拆下,使其化為一枚精妙的單鑲寶石戒指;又或于另一枚中央鑲嵌鉆石和藍寶石的戒指組合,幻化新姿。四種靈活巧妙的佩戴方式,以不同的風格隨心搭配不同場合。
Feuillage Reveur胸針
歐洲壯游之旅最終抵達巴登-巴登,旅人在利希滕塔爾修道院(Lichtenthal Abbey)的花園稍作休憩,享受靜謐的田園風光。綠蔭小徑蜿蜒曲折,參天古樹夾道而立,俯瞰著亙古千年的景致。垂柳、橡樹、白樺木和菩提樹啟發世家創造出多枚色彩絢爛的胸針,盛情謳歌珍貴罕見的珠寶材質。
第一枚胸針鑲嵌一顆重達39.80克拉的礫巖歐泊圖案,珠寶匠刻意保留部分原石的痕跡,其色澤揉合翠綠和深淺不一的藍調,在一叢白K金葉片下綻放炫麗火彩。胸針上夾雜圓形和欖尖形切割的藍色及粉紅色藍寶石,呈現出層層漸變的色彩。部分寶石鑲嵌于活動鑲座上,讓目光追隨搖曳的光芒,恍如月亮散發著皎潔如水的清輝,喚起神秘靜謐的氛圍。
Feuillage Enchaute & Feuillage Mystique胸針
第二枚胸針上的黃K金葉片璀璨動人,看似迎風招展,婆娑起舞。弧形的葉片如一葉扁舟,部分在頂端鑲嵌一顆圓形粉紅色藍寶石,恰似含苞待放的花蕾。名為“天使肌”的粉紅珊瑚,幻化成支撐大樹的樹干。藍色、淡紫色及粉紅色藍寶石點綴最后一枚胸針,與密茂的玫瑰金葉片及華貴上乘的紅珊瑚枝干交織成欣欣向榮的意象,美不勝收。
三枚胸針媲美微雕作品,印證梵克雅寶對珍貴材質的情有獨鐘。礫巖歐泊意態迷人,雙色外觀結合不規則的輪廓,綻放絢麗奇彩。天使肌珊瑚和紅珊瑚枝干亦保留原有的形貌,經工匠細心打磨拋光,彰顯其色澤的詩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