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汝拉州的幽靜山谷中,坐落著全球頂級腕表品牌RICHARD MILLE的制表心臟——勒布勒勒(Les Breuleux)。這里不僅是RICHARD MILLE機械美學的發源地,更是顛覆傳統制表規則的“未來實驗室”。每一枚被全球藏家追捧的RICHARD MILLE腕表,都誕生于此。它們共同編織出創新與匠心的交響曲,將航空科技、賽車工程與藝術靈感熔鑄于方寸之間。
踏入這座外觀低調的建筑,內部卻如同科幻電影場景:全透明車間內,五軸數控機床與3D打印機協同作業,工程師在實驗室中調試著碳纖維復合材料,而制表師則在顯微鏡下進行著毫米級的微操。RICHARD MILLE瑞士工廠并非單一廠房,而是由四家各司其職的機構構成:
Horométrie S.A.成立于2001年的品牌運營核心,統籌全球41家旗艦店及售后服務網絡,由四位區域CEO分管歐亞美非市場;Guenat S.A. Montres Valgine承載百年家族制表傳統的靈魂。自1900年創立以來,歷經機械與石英時代的浪潮,1999年由多米尼克·蓋納(Dominique Guenat)與Richard Mille聯合創立品牌;ProArt I與ProArt II前者是表殼與機芯部件的精密制造基地(3000平方米),后者是研發與藝術創意中樞(2500平方米),配備寶石鑲嵌工坊與鉆石采購部門,實現從材料研發到裝飾工藝的全鏈條掌控。
在自動化設備主宰的現代制造業中,RICHARD MILLE卻堅持“人機協作”的哲學:機器負責精度,人類賦予靈魂。
每枚表殼需經歷超過400道數控加工工序,誤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內——僅相當于人類頭發絲的1/5。操作員需通過編程讓機床在毫米級空間內完成曲面雕琢、倒角拋光等復雜動作。在裝配車間,技師們戴著顯微鏡,用特制鑷子將比沙粒還小的紅寶石軸承嵌入機芯。一枚RM UP-01超薄腕表的機芯厚度僅1.18毫米,其裝配過程需連續8小時精細操作,任何微小震顫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
在RICHARD MILLE,制表師的角色更像是“機械藝術家”。他們不僅要精通傳統技藝,更需具備流體力學、材料工程等跨學科知識。創始人Richard Mille先生曾直言:“真正的奢侈,是敢于挑戰不可能。”從2001年首款RM 001陀飛輪腕表起,他便以賽車為靈感,將F1的輕量化與抗沖擊理念引入制表。品牌與法拉利、邁凱倫的合作不僅是跨界營銷,更是技術共融——石墨烯材質、可變幾何擺陀等技術均源于瑞士研發中心。從Carbon TPT®碳纖維(600層30微米薄片交錯壓制)到Gold Carbon TPT®金碳復合材質,從金屬陶瓷到彩色藍寶石表殼,再到打破機械腕表厚度記錄的RM UP-01,不斷將不可能轉變為可能。
而為了讓顧客擁有極致佩戴體驗,每枚RICHARD MILLE腕表需經歷遠超行業標準的“煉獄考驗”。
模擬賽車碰撞場景,以每小時5000公里速度撞擊鋼板,確保表殼無變形;
在-40℃至80℃的極端溫差中連續運行1000小時,同時承受鹽霧腐蝕與高壓水槍沖洗;
通過3D掃描運動員手腕數據,優化表帶弧度與重量分布,確保佩戴舒適度——即使RM 67-02超薄款僅重32克,仍能通過50米防水測試。
RICHARD MILLE以“拒絕妥協”為信條,將航空、賽車等跨界科技融入制表藝術。在RICHARD MILLE工廠,每一道工序都在訴說同一個故事:頂級腕表的制造密碼,不在于追隨傳統,而在于重構規則。這里生產的不是計時工具,而是人類對機械極限的探索宣言。在這座汝拉山谷的工廠中,每一枚腕表皆是技術與美學的終極對話,亦是時間與創新的永恒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