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父母對孩子的愛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能力范圍內,給予他/她最好的奶粉、最好的玩具、最好的教育等等。但其實,“愛”本身,也分層次。今天,外灘君為讀者介紹一部20年前的老電影《心靈捕手》,來談一談這個問題。該電影由馬特·達蒙,羅賓·威廉姆斯出演,榮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最佳男配角獎。電影不但探討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傷痛和方向,也探討了愛的方式和境界。
文、編輯丨黃曄
用什么教育方法最好?或許很難得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但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過一個至今還百試不爽的著名教育法則——因材施教。這一直是教育的理想目標。可是,如何因材施教呢?《心靈捕手》這部影片,以溫暖的色調,張弛有度的節奏,講述了一個捕捉和療愈“心靈”,從而拯救了一個不凡的生命的故事。
影片從麻省理工大學(M.I.T)的朗博(Lambeau)教授開始。他是一位名利雙收的數學教授,他獲得了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這是他專業上的獎章,也是他人生的勛章。在一堂數學課上,他給出了高級傅里葉公式,希望有學生可以解答出來,盡管他知道這是用來尋找天才的題目,而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他運氣也真是太好了,還真被他找到了,只不過他不是學生,而是——大學的清潔工人威爾(Will)。
朗博教授
20歲的威爾(Will)是一個孤兒,家境貧寒。但最糟糕的是,他是一個喜歡尋釁滋事的小混混。他和一群貧窮,沒什么知識文化的社會底層同齡人混跡于酒吧、街頭。他在自負與自卑的糾纏中,不敢吐露自己的心聲,甚至不敢追求自己的人生。
影片處處都體現了他的不同凡響。有一幕是他在酒吧懟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從政治到經濟,從哲學到現實,高材生看過的書他看過,高材生沒看過的,他也看過。而最妙的一句臺詞是:“你花1.5萬學到的,我在圖書館里用1.5元就學到了。”
威爾的確是一個天才。一個折翼的天才。
威爾在看高級傅里葉公式
就在朗博教授終于“發現”了天才威爾之際,威爾因毆打警察被判入獄。關鍵時刻,數學教授朗博出面做了保釋,條件是威爾必須和教授保持聯系,并接受心理咨詢師的幫助。然而,威爾是天才,天才的意思就是他不是那么容易被安排的。先后經過五名心理咨詢師,都拿威爾沒有辦法。朗博教授在瀕臨絕望的時刻想到了自己的大學同學,心理學教授尚恩(Sean)。這是他最后的希望所在。
心靈與心靈的對話就此展開,拯救與被拯救的旅程就此啟航。而愛的三重境界也在沖突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愛的第一重境界:發現你,操縱你
從數學教授朗博在課堂上拋出高級傅里葉公式開始,他一直堅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天才,培養天才。而威爾就是他期盼的那種天才!可以分分鐘解答出高級傅里葉公式,可以輕易解答他苦苦研究的問題。他自己是菲爾茲獎的獲得者,別人眼里的天才,但是他深知比起威爾,他不算什么。在他的眼里,威爾也許是可以改變世界的那個人。
是他,給了威爾自由;是他,找來了尚恩試圖解決威爾的心理問題;是他,想要給威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朗博想要的,就是期望威爾能和他一起攻克那些數學難關,拿下更多的豐碑,避免自己江郎才盡的事實被人發現從而聲名不再。
朗博教授心痛地看著被威爾燒壞的研究成果
朗博,看到了威爾的非同凡響的才華,也愛惜和珍視他的才華。這是朗博對威爾的愛,愛他的優秀。在生活中,盡管大部分的孩子不是天才,但是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潛能。發掘孩子的潛能,是父母們熱衷的,他們帶著殷殷地期盼,希望孩子有著某種天分,而天分就意味著孩子可能在這個方面會走的更順暢,達到更高的高度。
發掘孩子的潛能沒有錯,指出這個方向也沒有錯。但是,我們不禁要問,走哪條路的決定權應該在誰的手里呢?
尚恩教授
在影片中,朗博的所有努力的目標都是在指向把威爾帶進數學研究領域,期望他能突破自己所不能突破的。在很多人眼里,這是多么好的機會啊,用朗博自己的話說:這是名利雙收的事情。
但是,尚恩卻對朗博講了另一個數學天才的故事。這位天才也曾在數學領域拿過獎項,被學界寄予厚望,看上去人生巔峰盡在掌握。最后,他卻選擇成為一個犯罪分子,令人唏噓。影片中,尚恩和朗博在酒館里起了爭執,尚恩說:“方向是一回事,操縱是另一回事”。
這個道理,對于教育孩子也一樣成立。看上去很有天分的小鋼琴家,是不是一定要成為郎朗第二?看上去很有天分的小畫家,長大后是不是必須成為第二個莫奈?這樣的問題問出來,答案當然是No。但在現實生活中,望子成龍的心理仿佛一個緊箍咒,每當看到孩子的可能的天分時,緊箍咒就開始施展法力。
事實上,出于對孩子的關愛,很多事情的決定權已然模糊了邊界。是出國還是參加高考?選擇哪個專業?什么時候戀愛和結婚?和誰攜手?父母當然可以給出指導,幫助孩子。但是,真正做決定的那個人,應該是孩子自己。被安排的,被操縱的人生,遲早會遇到反彈。
威爾在思考人生
愛的第二重境界:
陪伴你,哪怕只有一段路
威爾有一群社會底層的朋友。他們只能做做雜工,業余看看球,去去酒館。他們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家境貧寒,被人看不起。也正因為如此,威爾才愿意和他們在一起。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威爾不會因為孤兒的身份,窮困的現狀被人嘲笑,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會離開威爾。
作為一個有著被虐待的兒時記憶,有著潦倒現實的天才,威爾非常恐懼的事情之一就是失去。只有在這群被朗博教授稱為智障的朋友,不會離開他,所以他寧肯做著雜事和他們在一起。因為害怕失去,他不敢接受哈佛女生史凱蘭(Skylar)的愛意。
威爾拒絕了史凱蘭的愛意
這是一個讓人心疼的天才。心理學教授尚恩看明白了這一點,他不斷問威爾,你想要做什么?什么才是你的熱情所在?陷入思索的威爾和朋友有了一場對話,這段對話讓很多人備受感動:
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們出去喝酒笑鬧,那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時刻,只有十秒,從停車到你家門口,每次我敲門,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說再見,什么都沒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這我很清楚。
朋友知道威爾是和他不一樣的人,希望威爾能開啟不同的人生,而不是被埋沒在這里。盡管這意味著離別,但查克會真心為他高興。也許威爾離開以后,他們能見到的機會會大大減少,但這對于查克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希望威爾好。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也并非一成不變。從一開始的親密依賴,慢慢會變得有距離,甚至有一天父母只能望向孩子的背影。人生這場旅行,沒有人能從頭到尾的陪伴。然而,因為理解和愛,父母不會強求孩子留在自己的身邊。這是一種成全的愛。
威爾的朋友查克
愛的第三重境界:
尊重你,懂得你
電影中,有五位心理咨詢師都被威爾耍弄了。只有尚恩教授走進了威爾的內心。
第一次會面,威爾應用了他非常擅長的手法,先發制人地研究起心理學教授。在簡短研究了教授畫的畫后,威爾武斷地對教授做了一個不合適的判斷。
經過深深地思索,尚恩教授與威爾有了第二次會面。
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么。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他與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氣味嗎?你沒試過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你肯定未見過吧?如果我問關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內心真正的喜悅。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大可以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背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里,看著他吸著最后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因為唯有愛別人勝于自己才能體會,我想你還不敢這樣愛人。
扎心的談話
這里說句題外話,也算是給父母們的一個啟示:如果孩子對于知識,只是知道,其實并沒有太大的意義。絕大部分非核心的知識和技能,在今后的智能時代里,不再具有重要的價值。試問,拼這些有誰能拼的過人工智能呢?但是,獲取知識的方法,應用各種知識、工具、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卻依然甚至更加重要。
此外,相對于人工智能,人的創造、感知能力是實實在在的優勢。而這些優勢是從人的各種經歷、體驗、以及學習和思考中得到的。這不同于人工智能的思考,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一步步地積累而得到包含感官系統在內的思考。經歷與體驗,學習和思考,共同塑造人,成就人。
正是這一番扎心又真誠的談話,威爾開始接納尚恩教授。尚恩教授不以心理咨詢師的身份自居,而是坦誠地對著威爾談起了自己的生活、恐懼和脆弱。原來,尚恩教授的妻子在兩年前去世了,而他一直在悲傷中難以自拔,無法開啟生活新的一頁。在生活和脆弱的分享中,二人成為了心靈之友。
尚恩教授對于威爾的愛,不同于朗博教授只是欣賞威爾的才華,也不同于朋友扎克不懂但是愿意成全,而是建筑在尊重和懂得之上的。
彼此治愈的心靈之友
除了在酒館里,尚恩教授和朗博教授關于威爾有過爭執,他們在影片后段有過一次更深入的爭吵,十分清楚又深刻地揭示了兩人在價值觀上的差異。
在朗博教授眼里,威爾不應該糟蹋才華,他完全可以輕松擁有菲爾茲獎和更好的生活。不僅如此,在他眼里,尚恩教授是個失敗者——無名又無利,他不去參加同學會是因為他自卑和感到羞恥。
在尚恩教授眼里,威爾應該做出屬于自己的決定,因為他害怕失去,幼年經歷的殘暴對待讓他有很強的防衛心理。如果威爾不是自己決定去追尋,施加給他的,他會先行躲開,哪怕是愛情。對于朗博教授對自己的看法,尚恩教授毫不猶豫地反擊道:“你覺得我是個失敗者,可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對于朗博教授,尚恩教授忍無可忍地說:“你是個自大狂!”
這是兩種價值觀的對決。在朗博教授眼里,一個有天分的人,最大的價值就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并取得成功和榮譽,正如他時刻掛在嘴邊的“菲爾茲獎”。而在尚恩教授眼里,“人生不應該只是一枚獎章”。人生中,還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人、事和經歷。
影片的結尾,尚恩教授和威爾回想了雙方都曾有過的受虐經歷,正是共同的經歷和感受,使得尚恩教授能夠將心比心,深深明白威爾是什么樣的人,有著怎樣的掙扎和恐懼。正是因為懂得和尊重,尚恩教授鼓勵威爾做真正想做的事——威爾終于離開了,去追尋他的愛人。
威爾的告別信
影片在這里結束。而對于影片的思考卻不會戛然而止。
孩子們有著許多的共性,但他們之間的差異才讓他們成為有別于其他的人。因材施教的根本,就是注意到他們的差異,并從差異入手,根據孩子不同的智能優勢、心智模式進行教育。這一目標實現的基礎就是:懂得孩子,尊重孩子,并了解他的特點。
這也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的愛的境界需要上升到第三重,才能真正地發現孩子的心靈色彩,也才有可能幫助他們找到可以揮灑色彩的天空。
是的,這的確不是容易的事。但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從來都不是容易的。
甚至不同層次的愛本身,就是一種言傳身教。孩子會從父母身上,觀察和學習如何愛人,如何與人相交、相處。你在什么層次,你的孩子就會學到什么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