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韓國青龍電影獎頒布提名名單。
有一部電影,一口氣貢獻了兩個影帝及8項重量提名,這部電影就是——《南漢山城》。
影片改編自韓國知名作家金薰的同名暢銷小說,取材于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丙子之亂。
導演黃東赫國內外拿獎拿到手軟,《熔爐》就出自他的手筆。
主演金允石、李秉憲都是青龍影帝;
此外,樸海日、樸熙順和高修等一眾戲骨加盟,給這部歷史大劇撐場面。
本片涉及到朝鮮半島一段屈辱卻又難以描述的歷史——
17世紀初期,女真改國號為清,清為了在與大明全面交鋒前肅清后方,要求朝鮮成為自己的屬國。
當時的朝鮮,還是明文化圈的藩屬國,一方面因為與大明之間的情誼一方面是民族自尊,并未向清屈服。
1636年,清軍南下,橫跨鴨綠江直取朝鮮首都。而當時的朝鮮王仁祖大戰失利,率殘部逃至南漢山城,憑據險要,開始了與清軍最后的對峙。
本片頭號反派,就是大清開國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
影片伊始,清軍已經兵臨南漢山城,而朝鮮朝堂之上卻為戰還是和爭執不休。
吏曹判書崔鳴吉(李秉憲飾)是主和鴿派,主張議和而保百姓不受戰亂之苦;
禮曹判書金尚憲(金允石飾)是主戰鷹派,堅守民族大義請求與清軍決一死戰。
崔鳴吉在兩軍陣前斡旋媾和,不斷為朝鮮王庭爭取著時間。
可在朝堂之上,以領相金鑾為首的大多數官宦庸碌無能,卻為了歷史清譽極力主戰斥和。
和明末的崇禎皇帝一樣,議和在宋之后就是漢人王朝的敏感詞,大家誰都不愿意背上忍辱賣國的罵名。
甚至為了贏得戰略上喘息的議和都要背負巨大壓力。
時值凜冬,朝鮮軍民除了需要時刻準備與清軍短兵相接,還要應對極端的惡劣天氣和缺衣少食的窘境。
士兵身著單衣只能依賴草席取暖,可草席卻因戰馬沒有糧草而被征繳。
武庫廢弛已久,加之主將金鑾庸碌固執,兩軍交鋒讓朝鮮軍隊損失慘重。
而此時,大清可汗也蒞臨陣前,向朝鮮王室下達了最后通牒。
時局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大廈將傾之際,崔、金二人都在為保全國家做著自己的努力。
金尚憲派出信使,命令其突出重圍,聯絡守備軍馳援勤王;而崔鳴吉卻甘愿背負“賣國賊”的罵名,替朝鮮王室爭取著最后的與大清議和的機會。
清軍的紅衣大炮已經對準了南漢山城——
而朝鮮王室的最終興亡成了懸念。
豆瓣評分7.8分,除了我們看不見的那部韓國電影,這部評分為今年韓片之冠。
影片制作精良,戲骨飆戲精彩。
對歷史環境做了誠意的還原,對清軍的服飾、道具呈現得考究細致,甩出國產清裝劇幾條街。
甚至清軍臺詞說的竟然都是滿語,要知道,當今全中國會說滿語的也不超過10個人。
本片更值得稱道的是不強上歷史的態度。
2014年《梁鳴海戰》頗受好評,可對歷史的矯飾過重。
一旦涉及侵略題材,民族榮辱,歷史難免會被打上雞血而失去它本來的樣子。
《南漢山城》卻截然相反。
它沒有夸張朝鮮君臣奮起反抗的民族情懷,也沒有丑化清軍。
而是真實還原了在鐵蹄侵襲下,普通百姓的蒙受苦難的生活,以及國家面對侵略的艱難抉擇。
影片的故事主線,是崔鳴吉與金尚憲的朝堂之爭。
崔、金二人雖然政見相左,但都是忠君能臣。他們的分歧不關私利,而是關乎國家的存亡。
在一個國家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
求生還是求義是只在儒家文化圈才存在的問題,長期作為中原王朝藩屬國的朝鮮也不可避免這個問題。
禮曹判書金尚憲求大義,求名節。
在他的眼里,即使是國家最終走向覆滅,也要堅守民族氣節,不能在蠻夷的鐵蹄下賣辱求生。
影片開頭有一個細節,金尚賢殺死了曾經為清軍引路的可憐老人。
老人生活凄慘,領路只為換斗粗糧果腹。可在金尚憲眼中,這已是對名節大義的背叛。
朝廷大臣中主戰一派人數眾多,可大多數都只為虛名卻又貪生怕死。
而真正愿為死名節的只有金尚憲一人。
吏曹判書崔鳴吉求保全,求生存。
他雖極力主和,卻不畏個人生死。幾次三番出使敵營為國家謀求生機,甚至為了太子能夠以質子出使化解兩國矛盾,甘愿獻出自己的項上人頭。
在朝堂之上,崔鳴吉被群臣構陷攻訐。他泣淚嘶吼:
“他們所說的大義和名分,到底是為了什么?
要先有性命,才有大義和名分不是嗎?”
而最終,也只有他愿意為了國家社稷,甘愿背負國賊的罵名。
忍辱負重為家國茍且地活,何嘗不是一種氣節。
是非對錯,每個觀影人心中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
而崔、金二人,也都堅持走完自己選擇的路。
影片結尾,出現了一塊石碑的照片。
這塊碑石名為“大清皇帝功德碑”。
丙子之亂后,朝鮮在父國大清的要求下,建立此碑記錄整場戰爭始末,歌頌了皇太極平定朝鮮并加以懷柔的恩德。
對于朝鮮民族來講,這無疑是一塊屈辱碑。
260年后,甲午戰爭爆發,清朝勢力被逐出朝鮮。此時以樸泳孝為首的主張反清獨立的開化黨人被日本人扶植上臺,開始全面清算中朝宗藩關系的遺存。
1895年2月,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推倒,與拆除迎恩門同時進行。開化派人士金嘉鎮(丙子之亂殉節的金尚容后裔)豪情萬丈地說:“今而后足雪累朝皮幣之辱,而報臣子之私讎,開化之利何如?”
當時刑曹參議李南珪因不滿日本侵略而掛冠而去,途中目睹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拆除時賦詩曰:
往事盡可驚,觸目尤感慨。
主和已足羞,頌功此何為?
卓卓三韓國,孰謂秉周禮?
至今百年間,山河帶余恥。”
都說以史為鑒,可是歷史滾滾而逝,老故事卻不斷再版。
慶幸的是,中華民族無論怎樣經歷外辱,最終都能恢復河山,讓華夏血脈永遠生息在這片土地上。
世界民族這么多,沒有幾個民族像我們這樣長期存續國土、文化、血脈。
對于這部真實的《南漢山城》,我謹表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