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由《電器》雜志社主辦的“工匠之光·加西貝拉杯尋找中國家電業的工匠精神大型主題活動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副巡視員汪敏燕、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副理事長王雷出席了本次會議,來自中外家電企業負責人和行業協會領導圍繞“工匠精神”展開了精彩的高層對話。會上,海爾獲得團體獎項“創”字獎,海爾王陽陽獲個人獎“匠星”獎。同時,海爾作為企業代表在會上做了主題發言,從企業和員工兩個方向的制造業轉型闡釋了“工匠精神”。
作為制造業的核心領域,家電產業的精英對工匠精神有著深刻的見解。基于此,本次活動歷時半年時間,走訪“四國三十城”,不僅深入廣東、江浙、上海、福建、安徽和山東等中國家電產區,還遠赴德國、西班牙、日本等國的優秀工匠企業取經,期間共采訪40余家企業的80名成績卓著的匠人。此次“工匠之光”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既是對整個活動的總結,也是在借本次活動向中國家電業弘揚工匠精神,推動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
在本次活動中,海爾獲得團體及個人兩個獎項,分別代表了海爾在企業和員工兩個維度上對工匠精神的實踐成果,在當天的主題發言中,海爾也對此作出了更為深刻的解讀。海爾理解的工匠精神有兩層,一層叫表層的工匠精神,一層叫深層的工匠精神,表層工匠精神簡單來說就是把現有的業務做到極致,深層的工匠精神就是通過創新,把現在的產品、模式根據用戶體驗迭代和顛覆。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不能只停留在產品層面追求極致,必須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從表層到深層貫徹工匠精神,進行產業突圍。
一直以來,海爾在這兩層同步推進,從企業和員工兩個方向的轉型闡釋工匠精神。從企業方向,海爾進行的互聯工廠探索就是對“工匠精神”的落地實踐。海爾通過互聯工廠直連用戶,從過去的大規模制造變為大規模定制。同時,通過眾創匯、海達源等平臺將用戶需求與設計、研發、制造等供應商資源直接對接,讓用戶參與到生產制造的全過程,快速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在互聯工廠體系下,用戶變成了“產消者”,即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而在某種程度上,作為產消者的用戶就是互聯工廠里的“工匠”。
從員工方向,海爾不遺余力地將“工匠精神”自上而下的融入員工個人的發展中,通過文化塑造、發展舞臺、工匠品牌打造等一系列的過程,讓員工創客化,打造智能工匠。海爾為創客搭建了36類智能工匠發展通道,創客通過線體級、互聯工廠級、產業級、集團級的技能比武,展現自己精湛的技藝、精益求精專業敬業的精神,經過6次巔峰對決,優秀的創客脫穎而出,成為首席技師,成為工匠精神的代言人。截至目前,海爾已涌現出以崔惠峰、王陽陽為代表的創客首席技師186名,高級技師591名,技師2162名。
互聯網時代的“工匠”也不能只是埋頭造車,還必須擁有創新精神,通過不斷的創業創新滿足用戶需求。海爾在這方面的探索就是將企業轉型為開放的創業平臺,讓平臺上的創客和小微零距離交互用戶需求,通過整合全球資源快速創造出用戶的全流程最佳體驗。目前,海爾創業平臺上已誕生出雷神、小帥影院、智慧烤箱、快遞柜等樣板小微,他們精益求精的產品和服務收獲了用戶的廣泛認同,也向外界展示著海爾創客們與時代同行的“工匠精神”,讓從企業到員工的制造業轉型與工匠精神達成共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