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BusinessWire、TechCrunch……最近,美國GE Appliances旗下的創新交互平臺First Build成為這些美國主流財經和科技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報道所聚焦的,正是引入海爾“人單合一”模式之后,這個平臺發生的脫胎換骨的變化。
作為美國家電領域獨樹一幟的開放眾創平臺,First Build因創新而生。隨著GE Appliances在2016年6月加入海爾大家庭,First Build也成為海爾的一部分,鑒于First Build眾籌創新的思路與海爾讓用戶全流程參與的思路完全一致,First Build的眾籌創新從原來的自發探索,找到了“人單合一”模式理論來堅定其眾籌創新探索實踐,由此First Build得以在與海爾跨文化融合后迅速成長。
從單一領域的用戶產品交互平臺到開放無邊界的創新交互平臺,對于First Build,全球最大的信息提供商BusinessWire給出了這樣的評價,“First Build是GE Appliances和海爾共同支持的全球性協同創造社區,它改變了大家電的構思、設計和制造方式。”2016年底,因其創新模式,First Build入選了《福布斯》“2017年10大發展趨勢”。
開放生態:更有底氣探索眾籌創新
在創立之初,First Build就曾被媒體定義為創新“夢工廠”。然而,這個基于社群眾包理念誕生的創新協作社區,最初所涉及的業務都是與GE Appliances的家電業務直接相關的,用戶提出的創意也都是基于既有產品的,比如制冷水罐、食品垃圾處理器、Chill Hub冰箱附件……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臺的創新維度。
“人單合一”的到來,為First Build注入了更加開放的模式基因。《大西洋月刊》把First Build的資源協同模式總結為“將靈活的制造商精神帶入了產品設計過程”。只要能在平臺上滿足用戶需求,創造價值,就能獲得超利分享。這一機制吸引了社會資本和資源的不斷涌入,平臺不再只依賴企業直接投資,而是轉型為借助社會資源驅動開放共贏生態。福特、阿迪達斯等行業的翹楚都成為了這個平臺的資源伙伴,這為平臺實現跨產業的創意協作提供了可能。
一款名為Opal的冰塊機在First Build平臺上見證了“人單合一”模式到來前后這個平臺平臺的變化。
這是一個由用戶痛點而生的產品。冰塊的使用在西式餐飲中普遍,然而,傳統的制冰技術耗時長,冰塊入口咯牙。“能不能快速制造出冰塊、而且不冰牙?”這樣的需求一經提交,得到了很多用戶的響應。資源的聚合效應在這個時候顯示出了強大的交互創新能力。First Build的產業資源方對制冰原理進行了革新,在制作過程中向冰內增加了氣泡,制出了咀嚼口感如同含雪花的新鮮冰。
最顯著的變化體現在市場上。在加入海爾大家庭之前,First Build平臺上的創新產品更多的是針對極客人群,且自有的微工廠產能有限,Opal冰塊機第一批就僅生產了1000臺用于進一步的用戶交互;加入海爾大家庭之后,一是堅定了這種眾籌創新模式的正確性和領先性,二是有了產品前期良好的市場表現,First Build決定把握機會,迅速引入中國優質代工資源,第二批擴產10倍,近10000臺投入美國市場再次一搶而空,在追求平臺自負盈虧的征途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用戶參與交互和創新給平臺帶來了不竭的發展動力。《華爾街日報》評價First Build “是開放創新中最雄心勃勃的嘗試之一”。
業績向好:激發創客原生創造活力
從集團內部的用戶意見社區,到跨產業的多元開放生態平臺,“人單合一”模式不僅革新了First Build的平臺屬性,還加速了創新產品的誕生。混合閥熱水器、MGM披薩烤箱、5S冰箱……在2016年,共有11款新產品從這個平臺問世;2017年,First Build計劃推出12款新產品,其中,智能互聯紅酒柜在2017年CES展上的亮相,引起了業界關注。
對于新生平臺來說,實現盈虧相抵不僅意味著平臺模式的正確性得到驗證,也意味著平臺即將展現出巨大的成長性。First Build的這個關鍵性轉折,也發生在“人單合一”模式引入之后。
而能實現這一轉折,不僅得益于資源和資本的引入,也得益于平臺內部機制的轉變。加入海爾之前,和其他創新平臺一樣,FirstBuild建立了完善的外部創意分享機制,用免費的場地,設備,耗材,輔導,匹配專利受益分享機制,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學生及社會化創客。在“人單合一”薪酬制度的指導下,First Build允許GEA工程師搶單跟投成為創業合伙人。從最初的定量工資制度,到現在的根據員工價值創造來分成,員工的創造力和積極性被大大激活。現在,在First Build,每一個員工都希望加入FirstBuild成為“創客”。
這些創客不僅為平臺吸納了更多資源,還不斷突破平臺的銷售模式,打破原來僅通過眾籌網站Indiegogo發售的模式,First Build創客團隊正在計劃新建三條覆蓋線上、線下的市場渠道,徹底突破原來平臺產品只能小批量生產的市場禁錮,創造更大市場空間。在海爾這個大平臺上,他們更是找到了眾創匯和HOPE這樣志同道合的創新組織,相互分享經驗,建立業務合作,共同創造更大的用戶價值。
2016年,在這些創客的努力下,First Build平臺上聚合了10384名活躍社群用戶和近3萬名社交媒體粉絲。“美國互聯網產業風向標”的科技類博客TechCrunch將平臺的進步稱之為“一個真正驚人的勝利”。
2017年,他們定下了一個新的“小目標”,要讓平臺的收入和利潤增長20%。
“人單合一”:揭示不同企業文化的共同用戶價值
First Build總部所在的路易斯維爾市市長Greg Fischer,在insider louisville網站上直言海爾模式對這個平臺乃至GE Appliances的影響力,“海爾收購GE Appliances將有利于整個城市、家電行業乃至員工的發展。海爾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公司,其本土化發展的海外戰略實現與用戶的零距離溝通,也為產品的高效研發提供了可能。”
一個誕生于中國企業的模式,為何能在海外有如此收效?事實上,正是“人單合一”模式“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本質,決定了它在不同的企業文化中具備可以復制推廣的能力。
海爾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探究出的這一模式,揭示了互聯網生態下所有產業模式的本質,那就是一切為了用戶。它推翻了包括GE Appliances在內的西方公司“以股東為中心”的傳統價值觀,讓企業在創造用戶價值的過程中,被市場、用戶和股東認可。
這一模式的普及不僅因其在產業模式層面可復制,也因其在管理模式上可量化。以“用戶價值”為引領,海爾探索出了取代傳統損益表的共贏增值表,作為員工價值創造力的考察模板。海爾將這種“用戶驅動產業”的模式固化,形成了可以與任何企業文化有效融合卻又不露痕跡的“人單合一”模式,伴隨著海爾的全球化拓展,這一模式也在每一個品牌里生根發芽,助力這些品牌在新時代孕育出全新的生命力。
在海爾的每一個海外品牌身上,“人單合一”都煥發了它的魔力。在日本三洋,串聯的層級機構變革為并聯的組織,所有員工共同面對用戶,這讓其在被并購8個月后止損。在新西蘭國寶級品牌Fisher&Paykel(斐雪派克)平臺上,一個個虛擬小微的成立,讓產品在原有精湛技藝基礎上,增加了對用戶需求的契合。其滾筒洗衣機產品在澳新市場份額從原來的1%,躍升到22%。在GE Appliances內部,拆細團隊的變革也已經展開……
“人單合一”這一突破文化障礙的企業管理模式,在全球都不斷落地、生根、結果,不斷賦予不同企業文化新動能。而改變,還在繼續。因為海爾對企業創新的探索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