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7年5月23日)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宣布應用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于日常食用品及護膚品,發布全球首個以生物測試技術Testing 2.0作產品檢測的消費品安全信息平臺——“小魚親測”。平臺首個檢測項目為115款分別來自香港、中國、意大利及美國等國家的食用油,49款樣本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23款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43款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其中,近七成橄欖油的測試結果為紅魚,歐洲生產的食用油表現最差,超過五成測試結果為紅魚。
全球首個 “ 小魚親測 ” 消費品安全 信息 平臺正式啟用水中銀宣布推出全球首個以生物測試技術Testing 2.0作產品檢測的消費品安全信息平臺——小魚親測(網址:http://www.fishqc.com)。應用日漸普及的魚胚胎測毒技術于消費品上,藉此提高市面產品安全的透明度,讓大眾透過客觀的科學檢測數據作出更安全的購買選擇。
水中銀創辦人及首席商務官陳子翔先生 表示:“符合傳統1.0測試方法及法規是消費品進入市場的最基本要求。“小魚親測”以消費者身分,定期在大型超級市場、連鎖店、網上貨架抽樣購買不同類型的食、用品以生物測試技術Testing 2.0進行檢測,把產品檢測的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結果:綠魚、黃魚、紅魚,讓消費者易于識別在貨架上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及多個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及中國等地國際安全標準,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于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于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中表現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需要審慎;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于急性、慢性毒檢測與及禁用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購買時特別謹慎。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 表示:“‘小魚親測’的營運概念在于表揚達質量卓越的企業及產品,同時鼓勵未達標的企業及品牌積極改善其生產過程,讓消費者更放心選購,并幫助品牌建立長遠效益。首階段,“小魚親測”會向消費者公布所有綠魚(品質卓越) 的上榜產品,并積極與黃魚及紅魚的產品供應商與生產商聯系并商討改善方案。”
“小魚親測”公布市面上過百款食用油的安全屬性
食用油是每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經歷過地溝油事件,“小魚親測”的首個檢測項目為食用油。水中銀于1月至3月期間,從本港大型超級市場百佳、惠康、一田百貨、大昌食品市場、AEON、City’ Super、Fusion及Market Place by Jasons選購了115款食用油,當中包含了本地及國際知名品牌,如刀嘜、百益、獅球嘜、加利奧等,分別來自香港、中國內地、意大利、美國等國家。這次檢測報告顯示于115款測試的食用油品牌當中,49款樣本測試結果為綠魚、23款樣本為黃魚,43款樣本為紅魚。
在常見的14個食用油品種的表現中,水中銀發現,一直受港人推崇的椰子油、橄欖油、亞麻籽油、芥花子油及麻油,在本次測試的表現低于平均水平。5款椰子油樣本中,只有1款為綠魚,2款為黃魚,2款為紅魚;另外,在44款橄欖油測試中,只有7款為綠魚,7款為黃魚,30款為紅魚;亞麻籽油、芥花子油及麻油,其所有樣本均為紅魚。
歐洲生產的食用油表現最差 價格昂貴不一定更安全
在樣本產地表現中,歐洲地區表現最差,57%為紅魚,26%為綠魚;亞洲地區較其他地區為佳,以香港為例,約20%為紅魚,50%以上達綠魚級別。
另外,檢測結果所得,價格昂貴的食用油并不代表更安全。115個樣本當中,價格的中位數為87.4港元/升。
其中,價格高于130港元/升的40個樣本中,僅6款綠魚,紅魚則多達29款;
50~130港元/升的31個樣本中,13款為綠魚,10款為紅魚;
低于50港元/升的44個樣本中,30款為綠魚,4款為紅魚。
所有樣本中,價格最低15港元/升,最高2084港元/升,相差140倍。
本次購買到的檢測樣本,有兩款為過期產品,檢測結果顯示其中一款的毒性比部分已知地溝油還要高。
“小魚親測”技術打破食用油常規指標局限
對于這次檢測結果,杜偉樑先生表示驚訝:“理論上,市面售賣的食用油品牌在上架前均已安全通過傳統法規下的檢測,可是,在“小魚親測”下,有害物質便無所遁形。在現有法規中,針對食用油的檢測指標一般為苯并芘、黃曲霉素、酸值、氧化值、總體極性物質、重金屬等,然而,食用油亦可能存在其他不被列入恒常檢測指標的成分,如高毒性油脂氧化產物、農藥殘留、植物毒素及防腐劑,攝取過量有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嚴重不良反應,長遠引致癌癥。“小魚親測”所采用的領先生物測試技術能夠覆蓋這些不在恒常檢測范圍內的指標,大大提升產品安全。”
化學 測試 易有 “ 漏網之魚 ” 革新生物測試2 .0 技術助找源頭
食品及日常消費品的安全問題備受關注,黑心肉、地溝油、食水含鉛、護膚及化妝品含致癌毒素等事故屢見不鮮。根據美國環保局指出,我們日常生活被超過10萬種化學物質包圍。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權威報告表示,許多這些化學物質已證實與癌癥、不育、性早熟、肥胖、神經系統紊亂等疾病有關,禍害深遠。然而,傳統化學測試仍停留于Testing 1.0技術層面,對未知的樣品毒性檢測只有約20%的準確率。受制于成本和時間,一般只會偵測5至10種有害物質,很多不在恒常檢測范圍內的有害物質因而成為漏網之魚。即使通過了化學指標檢測,仍有可能存在其他未被納入現行檢測機制內的有害物質,對消費者構成極大隱憂。
水中銀國際科學團隊顧問,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毒理學系教授Prof. Ian Cotgreave 指出:“世界所面對的食、用品安全問題非常嚴峻,然而,現行常規測試中未能有效截擊多種有毒物質及類雌激素,危害大眾安全。水中銀的專利魚胚胎技術于過去10年在藥物研發領域上已經被廣泛應用,其中,用作急性毒性測試的斑馬魚胚胎跟人類的疾病基因相似度達84%,可以模擬人類新陳代謝的活動,當魚胚胎暴露在有害物質的樣品中,會在48小時內產生發育異常反應。換言之,對斑馬魚有害的物質,對人類也極可能有害。水中銀生物測試技術Testing 2.0的應用,實是世界之光,有望推動行業對安全質量的重視,為全球產品安全屬性奠下新定義。”
水中銀亦是亞洲唯一一家獲得國際標準認證(ISO17025),可提供魚胚胎毒性測試 (FET),實驗結果在超過一百個國家與經濟體受官方認可的測試中心。其專利技術獲國際檢測機構SGS、TUV (Technischerüberwachungsverein)使用。TüV 食品服務事業群執行副總經理洪誠孝先生 對生物測試技術Testing 2.0表示歡迎:“我們非常認可水中銀在魚胚胎測毒技術的領導地位及對現行化學測試的補足性,并看重其國際科學研究團隊的實力與市場發展潛力。我們將致力把這項嶄新技術推廣給不同行業與政府機構,協力提升整體產品安全。”水中銀計劃在未來十二個月內每月針對不同類別產品進行測試,包括咖啡、雪糕、牛奶、酸奶、面霜、面膜、口紅、潤唇膏、面膜、粉底、牙膏、嬰兒食品及嬰兒護膚品等,并把結果發布于“小魚親測”平臺。
關于水中銀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立,愿景是“智慧測試,安心選擇,美好世界”。公司獲多家投資機構(包括美商中經和集團,英諾資本、香港城市大學基金、香江集團、六合集團, Babaluba Industries Group,Bridgefield及多個投資銀行家)大力支持??蒲信c管理團隊擁有包括劍橋、麻省理工、斯坦福、香港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等院校機構的學歷,并全部擁有研究生或博士學位。國際科學家委員會由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瑞典、新加坡與香港的世界權威科學家組成,他們參與評選、制定與推廣多個國際標準。公司成立以來獲得多個地區與國際性大獎,包括“第43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全球至高榮譽大獎”,“2015年達沃斯全球創新先鋒”,“匯豐青年企業家獎亞洲總冠軍”,“李光耀全球商業大賽季軍”,“中東全球發明大會金獎”,“世界智慧財產權發明家獎”,“韓國發明金獎”,“香港工商業科技成就獎”并被香港政府評為“過去十年科技示范項目”。公司一直以來致力提供世界領先的創新的檢測方法,加強食品、藥品、化妝品與水體環境的安全,成功研發并商業化了多項全球首創的技術,例如轉基因發光魚測試慢性毒,斑馬魚測試急性毒。實驗室自2013年起獲得國際標淮(ISO17025)認證,是亞洲唯一一家可以提供魚胚胎毒性測試(FET)的測試中心,實驗結果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與經濟體受官方認可。服務的對象包括國內外領先的檢測中心、政府機構與國際大型的化妝品集團和食品集團,相關技術在這些集團與政府的支援下正在發展成地區與國際性標淮,是香港本土研發的技術成功被國內外頂尖科研與商業機構采納,并邁向發展成為國際標準的經典案例。
附件-水中銀部分全球領先 生物 檢測技術 Testing 2.0 簡單介紹
1.鯖鱂魚慢性毒物測試
水中銀將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熒光蛋白基因轉入到鯖鱂魚胚胎中,并經過8年時間將其穩定超過十代,測試穩定性與準確性已經獲得國際認可。水中銀獨家擁有應用轉基因鯖鱂魚胚胎雌激素內分泌干擾物的專利技術,雌激素內分泌干擾物(包括農藥,獸藥,抗生素,激素,塑化劑,有機持續污染物等)擾亂雌激素內分泌系統,已證實與癌癥、不育、兒童性早熟、智商降低,神經系統紊亂,糖尿病有關。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和美國環保局認為:”內分泌干擾物"已成為繼"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和"臭氧層破壞"之后第三大嚴重威脅人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危害。
樣本前處理后會用轉基因胚胎進行測試。當遇到慢性毒物(雌激素內分泌干擾物)時,轉基因魚胚胎將發出不同強度的綠色熒光,熒光強度能夠量化有害物質,從而根據世界衛生組標淮(WHO/FAO) 評估對人體的安全風險。
2. 斑馬魚急性毒物測試
斑馬魚胚胎測試技術榮登世界頂級科學雜志(Nature)封面文章。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研究結果指出,斑馬魚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且已證明能夠篩選超過1000種有毒化學品,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藥品的安全性與功效評估。因此,對斑馬魚胚胎有毒的物質,對人類也極有可能有害。當遇到有害物質,魚胚胎會出現異常,如頭部或尾部出現腫瘤,心臟水腫,嚴重情況魚胚胎直接死亡。樣本進行前處理后會應用斑馬魚胚胎進行進行測試,以找出導致一半測試斑馬魚胚胎死亡的濃度(半致死濃度,LC50)。測試中對于斑馬魚胚胎死亡的定義遵照ISO15088和OECD TG 236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