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妝市場增速遠超韓國,2015年中國彩妝市場份額達到116億元,相較于2014年同比實現了16%的增長。2015年,韓國彩妝市場銷售額17894.71億韓元(折合人民幣超過98億元),相較于2014年增長了7.3%。中國彩妝市場增長速度高于韓國彩妝增長速度的兩倍。
但根據歐睿數據顯示,目前韓國的彩妝與護膚品銷售占比比值為48:52,而在中國,這個數字為18:82,彩妝比重不及護膚的1/4。盡管中國彩妝總量較大,但實際上中國的彩妝市場成熟度遠不及韓國,在對彩妝的接受度上比韓國晚了整整十年。
從細分品類的使用情況也可窺一二。在彩妝品類占比中,中國2015年彩妝市場的銷售額占比最大的依次是臉部產品59%、唇部產品23%、眼部產品14%。其中BB霜在臉部產品中占比最高,為28%。韓國2015年銷量占比最大的分別為臉部產品51%、唇部產品28%、眼部產品16%。
可見,相較于韓國對整體妝容的重視、對眼妝唇妝等色彩的追求,中國女性更喜歡淡妝,裸妝,彩妝的滲透度停留在基底層面。
中國女性購買化妝品的渠道大多停留在綜合性化妝品店。
接觸到的化妝品宣傳主要來自品牌宣傳、團購促銷、代購推銷。大牌因為有充裕的營銷費用,壟斷了傳統型宣傳推廣市場,相對小的品牌和長尾品牌很難進入中國市場;團購促銷和代購推銷也是走熱門品牌或爆款商品,已經具有相當知名度和口碑的商品。
然而靠營銷致勝的大牌和熱銷商品不一定是最合適女性的。女性在護膚上需要根據自己的膚質、年齡和肌膚的需求,用對適合自己的護膚品;在香妝品上,根據場景、心情、整體妝容效果,來切換選用不同的香妝品。這樣就需要女性對自己的情況有很專業的了解,多投資在妝品上才能測試發現什么是適合自己的。
劉強東在《第四次零售革命》里提到價值參與化(Participative),是說消費者正在扮演越來越積極的角色,從被動接受、選擇品牌和商品,到主動影響和創造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比如:愛好、身份、標簽相似的女性可以非常方便地通過網絡聚集在一起,他們形成美妝社群,抓住一切機會相互互動、影響、參與到其他人的購買決策中來。
香港政府受到國內互聯網創業文化的影響,也對智能技術創新有很大的扶持。首批獲得政府扶持的香港唯美美妝,通過大數據和個性化推薦,有效地把分散的女性消費者、產品和消費的場景連接起來,把女性買過化妝品放到APP的虛擬梳妝臺上,供其他相同標簽的女性參考。讓每一次的購買歷史和心得分享都具有了多次傳播的意義,提高了女性選擇合適自己妝品的效率。
即使家里梳妝臺上的妝品用完了,這些妝品也繼續留在線上的虛擬梳妝臺上,持續為美妝社區里其他女性貢獻價值。形成了女性消費者交流、學習、種對草、拔對草的美妝社群。相互提供意見的人通過唯美美妝平臺可以獲得收益,通過自己的美妝知識和美妝使用歷史達到美妝變現。像黎萬強在《參與感》中講到的,只要參與到一件事中,這件事仿佛就成為了生命的一部分,這件事情與你本身產生了綁定關系,所以你會不自覺地去維護這件事,就像維護自己的聲譽。
女性消費者通過唯美美妝平臺,融合到了美妝的整個價值鏈條的各個環節,參與到其他女性變美的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