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民營企業蔚然成勢,在資源配置在市場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的今天,巨變已經在慢慢開啟。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戰略,任何方向的風對你來說或許都是逆風。如何將好的戰略、好的思維等能夠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進行落地,是很多企業在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急需尋找的定海神針。總的來說,在落地過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好以下四點。
一、知行合一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就是《傳習錄》中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在王陽明看來,作為人心本體的至善是超經驗界的,它不是具體的善的行為。有所為而為的善是手段,無所為而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間具體的善惡,具體的善行只是無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流淌。王陽明說人心之無善惡就是要人們不要去執著具體的善行而認識本心。
人之本心本無善惡,做出善惡之事不過是意念之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王陽明提出了其著名的“知行合一”的論斷。正如王陽明所說:“心之所發處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惡行”。在這一點上,王陽明的論斷是偉大的,也是獨特的。佰新落地十六字箴言,首句便是這個“知行合一”,因為這,正是企業落地的精髓所在。
企業落地,說的是企業全員在情感、行為、價值觀等方面逐步統一的過程。在實際落地過程中,發現很多企業老板對企業管理能力提升頗為急切,常常希望上完總裁班,回去之后全盤導入,企業管理能力迅速提升。碰到這樣的客戶,只能直白地說,欲速則不達。對企業管理能力來說,問題既可能是知,也可能是行;而要解決問題達成提升,既要治標又要治本,則非知行合一不可。
知難行難的企業管理,由問題發展至難題甚至痼疾,常見有幾種表現:
1、開始的階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方法直接見效,但是看似有效,實有后遺癥,可能加劇并發癥。
2、發展的階段,“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管理者們囿于各自利益和格局,看問題不盡相同,表面相安無事,背后爭吵不休,相互掣肘。
3、成熟階段,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人心散亂,不爭先而爭后,管理者們如同遁形,領導者則四處救火,最可怕的是領導者定力喪失,經營上戰略猶豫搖擺錯過機遇期,管理上陷入無為而治式的虛無主義。
破解這樣的管理難題,真正達成管理提升,需要企業從上到下,從老板,至中高層,再到基層思想上下統一,上下同欲,方能最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企業經營管理的迷失終歸要先找自身的原因,不能總是歸結為他人不力或外部影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是由于內部存在弱點才會受到外部的影響,只有先找準了這個弱點才能更好看清楚外部的影響,也才能更好地發揮正氣抵御外邪。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管理落地之道,唯知行合一!
二、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簡單來說,就是領導者要以自己的行動作為榜樣。語出《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作為領導者,須以身作則,方能使他人信服跟隨。
對于企業來說,老板是一個身份比較特殊的人物,老板的行為往往對員工起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在企業落地過程中,老板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個好頭。老板不僅是領導者,更是勞動者;不僅是指揮員,更是戰斗員。老板要求別人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帶頭做、做得好,這樣才有影響力和號召力。開國上將許世友講過,“有帶頭沖的官,就有不怕死的兵。”所以,下屬工作表現不積極,作為領導者不能一味地責罰,也應自省反思,才能找到根本原因。
老板在企業中的管理,一是靠話語,另一個是靠行為,這就是中國古代所說的言傳、身教。言傳是很重要的,通過話語才能進行思想引領,才能把人的認識提到相應的高度。但作為企業領導,光有言傳是不夠的,更要靠行為。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認為,要提高商業效益,首先老板就要以身作則,起好帶頭作用。讓部下從剛一開始參加工作,就培養敬業的好習慣。
在實際的走訪落地中,我們常常聽到老板反映,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執行力不強,不懂得感恩等等,但實際上,深入到每個問題的核心,不難發現,員工之所以會有這種種表現,根本原因還是在老板自己身上。員工在企業所有的行為,事實上都是老板默認的,因為老板若能堅持原則,這樣的員工根本沒有存在的土壤,更不可能在企業里泛濫成災。就像有一個落地委主席反映說,他們老板非常喜歡喝酒,因此也耽誤了很多生意,他們只希望老板在開夕會的時候能清醒就可以了,但就是這樣老板都做不到。試問這樣的老板,又如何能帶出一支強大的有執行力的團隊的呢?
“禁勝于身則令行于民”,企業老板只有以身作則,方能令行禁止。老板是企業的源點,是企業的天花板。落地過程中,老板若執意心外求法,終將一無所得。老板只有反求諸己,心內求法,方能圓滿,落地也才能真正有效果!
三、正己化人
“唯正己可以化人,唯盡己可以服人”,出自曾國藩語錄。意思是:唯有自己行為端正,才可能去感化影響別人;唯有全力以赴盡人事,才能使他人折服。也就是說,在沒有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就沒有資格對別人的所作所為去指手畫腳,只有自己行為端正了,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人。有時雖天命難違,但也要努力地拼盡自己的全力去實現某一目的,當別人為你的行為折服的時候,你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的“中興名臣”,集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文學家于一身,實現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尊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華千古完人。曾國藩出身寒微,并無背景,相貌平平,天資也不聰穎,卻能夠在晚清那樣專制、腐朽的體系中位極人臣,獲得極高聲譽,正因為他具有“正己化人”的精神。
企業落地,老板先要學會“正己”,做到令行禁止。老板的喜好,是企業員工行為的“風向標”。因此,領導干部堅持正人必先正己,用嚴格的尺子衡量自己,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用無私無畏的勇氣對照、檢查、改進、提升自己,處處以身作則,令行禁止,不搞例外,才能真正發揮“頭雁”作用。
企業落地,老板更要懂得“化人”,做到上行下效。古語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群雁高飛,頭雁引領,老板在企業大興實干之風,大興勤儉節約之風等,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正己”之后,“化人”便自然而然,員工才會形成上行下效的正能量。
企業管理有兩種,一種是權力管控人,一種是魅力影響人。老板若只靠權力,員工要么陰奉陽違,要么被逼走人。只有老板以身作則,正己化人,員工才會看到希望,才愿意真正把心交給平臺,交給企業,交給老板,也只有這樣,企業落地才能從上到下,落到實處,開花結果!
四、不急不停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農民一年耕作的基本規律,春天下種,夏日生長,秋天收獲,冬日收藏。民以食為天,講的就是要依據天時、遵循規律。
落地是一項長期工程,猶如農民種地一樣,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必須要有烏龜的耐力,每天點滴進步,最后進步會讓人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