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鐘教授的觀點,我們將迎來掙錢不易存錢不易的時代。那么打了一悶棍之后,還是得給點甜棗的,所以今天起小磕來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新的投資途徑~
如果你一直關注投資理財的話,那么相信會發現這些年投資熱點一直在變化,從前些年很多人只知道銀行存款,到通知存款,到理財產品,股票、基金,黃金等貴金屬,然后前幾年 p2p 異軍突起,私募和對沖基金開始變得親民,到看著很美好但后面爆出各種問題的眾籌,尤其是股權眾籌。
而最新的當紅炸子雞,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 ICO。看到今天比特幣、以太坊等等那么彪悍地暴漲,翻倍什么只是小意思,幾十倍都不是夢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會很眼紅呢?會不會想,如果還有這樣的機會就好了?結果這樣想的人太多,神聽到了,說,這個可以有~
不過別急,相信也會有很多朋友有疑問,怎么又有新東西了呀?這么多資產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到底靠不靠譜呀?天上真的會掉餡餅嗎?即使沒有人問,出于小磕的良知,預防針是必須要有的。
首先,這種風水輪流轉的情況很正常,甚至根據歷史數據分析,該說多種資產輪動才是這個市場的常態。不管是經濟學家還是私人銀行的老大們給出的建議一定是資產多元配置,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更具體的可能會有美林時鐘以及它的修正版等等。因此,了解各種資產,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是很有必要的。小磕寫過,人家巴菲特和芒格還在做升級呢。
但另一方面,新興的投資類別里往往也有不少的坑——沒辦法,坑被踩得越來越少正是一個資產成熟的過程,當然前提是這個資產確實有投資價值,不是騙人的。比如說,股權眾籌本身毫無疑問是個好東西,但是即使業內知名媒體36氪提供平臺并宣傳,有大量知名領投人的項目中,也已經出現了涉嫌詐騙以及創始人涉嫌跑路等等的糾紛。至于虛擬貨幣和今天講的 ICO,更是過江之鯽中,魚目混珠者眾,甚至該說是珠混魚目。可見這方面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小磕還是那句話,不要做自己不懂的投資,如果要進入新領域,一定要先做好功課。
好了,預防針打完,我們來講講 ICO 到底是個啥。
ICO,全稱 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售(也有把 C 解成 Cryto-token 的,太新的東西往往就是這樣名字都沒完全確定)。看起來是不是有點眼熟?沒錯,這個詞就是從傳統的 IPO 演化而來。與 IPO 的目的一樣,它是公司或者機構融資的一種方式,但與 IPO 方式不同,它的媒介不是證券,而是代幣,也就是上面那個 C。
區塊鏈公司或者機構,向全社會公開發行自己區塊鏈上的代幣,通過出售代幣獲得的資金給自己融資,就叫做 ICO。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借助區塊鏈實現的眾籌。
因為今天是第一篇科普篇,我們不講太深的原理,大家借助 IPO 來理解,就相當于公司不通過投行直接向全社會賣它的原始股就對了。只是代幣比原始股的功能更廣泛。
很多人一聽原始股眼睛就亮了。但是大家同時要認識到很重要的一點:在任何國家,一個公司要 IPO 必須首先經過各方面復雜而仔細的審核,在我國 IPO 審核尤其嚴格;但是目前在 ICO 領域,還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監管。也就是說,你有可能投到下一個比特幣或者以太坊,一夜暴富,就像很多人夢想的那樣,但也可能投資了一個騙局,最后血本無歸。
而且在當下,后面一種情況遠比前一種多。如果你有留意新聞的話,會發現近期已經有相關的案件浮出水面(例如馬克幣,限于篇幅,大家可以自己搜索),然而這相比大量還沒有曝光的傳銷幣和旁氏騙局只是冰山一角的一角。甚至我們央媽都在上個月專門發風險提示澄清:
近期,個別企業冒用我行名義,將相關數字產品冠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發行”,或是謊稱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推廣團隊,企圖欺騙公眾,借機牟取暴利。
當然各國的監管機構沒有袖手旁觀,由于ICO已經越來越火爆,涉及金額也越來越大,監管機構們紛紛開始重視這個領域,著手研究如何監管,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不過畢竟這是個非常新的領域,經驗有限,已有法規重合度不高,因此恐怕還需要時日。
那么作為普通投資者,只好挽起袖子自己干啦。盡管我們今天不深入講原理(以后會噠),但還是有兩個層面來幫助判斷一個 ICO 項目是不是靠譜:
第一個層面是傳統意義上做風險投資需要做的判斷,例如:項目是不是解決了新的痛點,市場是不是足夠大、足夠持久,團隊的實力能不能讓他們抓住這個市場、開發出解決痛點的好產品來,目前做了哪些積累,等等。這些不是我們這篇文章的重點,不過并不是說它們不重要。
第二個層面是區塊鏈層面的。我們之前講過,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的,可追溯不可篡改的數據和執行系統。它雖然有顯著的優勢,但當下也還有很多跟傳統系統相比的劣勢,比如說不能滿足短時間高并發量的交易的問題,而且技術畢竟不如傳統系統成熟。所以,如果一個項目看上去很美,但是它用不上多少區塊鏈的優勢的話,那它就很難是一個成功的項目。
打個比方吧。我們之前講過,可以把區塊鏈應用到人們的隱私數據管理上,因為我們不希望把自己的隱私數據都交給一個中心化的機構,擔心它會泄露我們的信息或者用在不當的地方,所以這就是一個好項目,利用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數據分布式管理。但是如果不是隱私數據呢?比如說我今天中午在餐廳點了什么菜,昨天又點了什么菜,這些當然都被餐廳記錄下來了,但是我們并不介意餐廳拿這些數據去做點大數據分析,所以餐廳的客戶管理系統(CRM)采用區塊鏈就沒什么必要。那么,如果有公司以餐廳客戶數據區塊鏈系統作為一個項目融資,你就可以判斷它不靠譜,甚至是忽悠。
更進一步的分析,就請等待后面一系列的內容啦~
由“蔣博的多棱鏡”原創,如需轉載,請登錄新榜網站版權頻道
或者維權騎士
https://www.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id=1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