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蔚藍”這個詞只能特指地球在外太空中的樣子,這個顏值是地球表面 71% 的海洋所賦予的。
地理大發現以來,人類的活動遍布整個星球。海洋成為交通要道,成為地球潛在的垃圾場。石油泄漏、重金屬以及不可降解的廢棄物等威脅著海洋乃至整個地球的健康。
長期來看,許多海洋垃圾是可生物分解的。相較于生物分解,塑膠類垃圾即使破碎得再小,依然很難分解掉。
有些塑膠因光照碎裂后,會形成另一種污染,因為細碎的塑料垃圾和浮游動物相似,很容易被海洋生物攝取后進入了食物鏈。
1990 年,一艘貨輪的貨柜因颶風而掉落海中,約 8 萬雙的 Nike 運動鞋于兩年后在加拿大卑詩省、美國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陸續上岸,甚至之后的三年,夏威夷海岸也可見這些球鞋。
有將近 20 萬種生物生活在這個深不見底的海底世界,承擔著人類工業化的對自然地理的傷害。
今天我們來了解,關于海洋中不可降解廢棄物的回收和治理。
先從一個又萌又令人嘆息的故事講起吧。
1992年,我國一艘裝載著近 3 萬只橡皮小黃鴨的貨輪開往美國華盛頓州,在太平洋遭遇強風暴。
從破損的集裝箱里散落的小黃鴨組成了“鴨子艦隊”,開始了它們長達 3 萬公里的奇幻漂流。
在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均看到過鴨子艦隊的蹤跡,甚至其中的 1 萬多只小黃鴨在海洋上漂流了 14 年之后,已經于2007年抵達英國海岸,這些萌物的所到之處相當受歡迎。
如果鴨子分解了,或者飄的是 3 萬只塑料瓶,這個事情就不好玩了。
鴨子艦隊的故事無非是海洋污染史以來最為浪漫的一個。在海里,不知道有多少垃圾正侵害著生物的健康,并對自然循環造成不可預估的影響。
在挪威海岸發現的一頭死去的鯨魚肚子里,人們發現了超過 30 多個大型塑料袋、尼龍繩、漁網和塑料瓶等。
情況或許迎來了轉變。
2015 年,21 歲的荷蘭學生博彥·斯拉特(Boyan Slat)成了一個叫“The Ocean Cleanup”的工作室,并設計了一個海上塑料收集平臺,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該系統運行邏輯非常簡單,就是“攔”,通過設置長達數百公里的浮動屏障,用來捕獲漂浮在海面的碎屑和塑料。
一旦收集成功,附著在屏障上的輔助設備將提取出垃圾里的塑料,在通過上圖這個收集平臺打包,通過船只運回陸地。
然后加熱分解這些塑料,或者循環制成新材料以及油再投入使用。
這套系統對于海洋生物是完全安全的,并且運行自給自足,收集平臺所使用的能源來自太陽能和潮汐。
Slat 的研究表明,使用一個 100 公里的浮動屏障,部署 10 年,將能清除掉太平洋垃圾的 42% ,這個數目達到了 7032 萬公斤。
而就在最近, Boyan Slat 又一次升級了該清理系統的設計原型,宣布12 個月內在太平洋投入使用,他們的目標是,五年內清理掉一半的太平洋上的塑料垃圾。
升級后的垃圾清理平臺將會借助自然洋流將塑料集中在一個中心點,然后再運回陸地集中處理。
該項目還引入了漂流錨,系統將不用將浮動屏障固定在海床上,而是使用錨點來確保浮動屏幕比塑料移動的更慢。
使用這樣的“模塊化”錨定系統將使得部署和運營變得更加容易。
系統的優化將海洋清理項目的下馬提前了兩年。
去年8月,Slat 的團隊已經動用了 30 艘船和一架飛機只對北太平洋垃圾帶進行了考察。
在 Slat 之前,也有很多人將目光放在海洋環保上。只不過,Slat 的方法更有效的使用了自然力。
正是因為他的才智,才能放出“五年內清理太平洋垃圾帶”的狂言。
除了造福人類之外,Slat 的這套垃圾處理系統收集起來的塑料垃圾循環再利用后,將會賺到會賺超過 5 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