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耳機行業的“三級跳”
國產耳機行業盡管歷史不算悠久,但做到今天也算是繪聲繪色,百花齊放。許多朋友購買耳機的時候不再“崇洋媚外”“專挑佼佼者”,也開始放心選擇一些國產的良心好耳機。除了“物美價廉”以外,國產耳機近期也在朝高品質轉型,手機配件市場對國產耳機行業的發展推動功不可沒,將現在的國產耳機行業推動至第三階段。
從發展之初(2001年)到近期,國產耳機行業也經歷了“三級跳”。
▍一階段:耳機市場萌芽的初期與代工廠轉型 (時間:2001年——2008年)
作為行業人士也很久沒談國產耳機話題,上次HD50評測談中國內日資老牌代工大廠豐達話題引起同行關注國產耳機發展。特別是在16年前,國產首批HIFI耳機品牌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本次我會注重談一下國產耳機,或者更多是以耳塞為代表的產品與一些國產HIFI品牌。
耳機行業公認,一次國產耳機市場引爆是由2001-2005年間日系大廠豐達代工的森海賽爾MX500效應引發的,這個爆發點驅動國產廠家開始了“從低端代工至高品質自主設計”的初次轉型。
當時要突破百元價位門檻的國產品牌耳塞產品十指可數,所以當以達音科DN-S01為首的中高品質產品初次出現時,算是中國HIFI耳機行業向自主品牌和產品設計研發的“一階段”。
從市場驅動萌芽,到轉向自主研發設計而制造推廣營銷,國產耳機只經歷了10+年便迅速發展開來。最初,沒有人敢投錢去做國產HIFI耳機及耳機的推廣。國產耳機的先驅品牌在此也遇到瓶頸,當時的人們對整個國產HIFI耳機品牌認可度不高,“國貨”耳機本身也缺乏一些營銷上的炒作優勢。
當時為森海等品牌代工設計的豐達在耳機技術和供應鏈位居國內高品質,畢竟MX500和A8都是豐達的作品,豐達對很多品牌的代工技術協作方面的優勢也使得很多品牌只需要確定聲音方向就能量產。
相對同期的國產品牌廠家,達音科挫敗在了一階段的發展中后期。在核心材料供應鏈方面,國產完全跟不上,這也是當年自主品牌的發展瓶頸死穴。
當時,大環境市場的衰落對耳機行業也有很深的影響。達音科背后達電集團最終解體賣廠,使得如今還魂版達音科規模實力不足全盛時期的非常之一,自主國產HIFI耳機品牌主力軍在這個時間轉折點幾乎陷入了停頓。
該時期國產HIFI耳機價格在100-400元范圍以內,國外品牌HIFI耳機價格在100-5000元。
▍第二階段:APPLE & BEATS 完善耳機消費市場培育轉向高溢價(時間:2008年——2011年)
2008年,國產耳機的發展迎來了第二階段。在第二階段初期,從達音科到OVC等品牌的衰落過程中,國產耳機展現了市場消費培育和技術鏈供應鏈問題的短板。有規模的國內中大型廠家開始不再走自主品牌路線,而繼續走代工路線。
但是,一線主力軍的敗陣并沒有使所有人望而卻步,同時期威索尼可、宇音、SUNRISE、唯尚、僵尸ECCI等品牌都開始從作坊式的運營轉向了中小型代工。
可以說,新出來的國產耳機品牌要不就是走“夠貴”路線,要么則是以“便宜推廣好”為中心,別無捷徑出路。
當然,這些品牌能逐步發展,離不開單元供應鏈的技術改良。
在這個階段,一些品牌廠家創始人還剛從工廠或大品牌中跳出來創業。等待他們的是資金和供應鏈到生產瓶頸逐步突破。
在這個時期,對耳機影響最深的還是市場消費環境的變化。輝煌的CD/MP3開始衰落,雖然有七彩虹、HIFIMAN等國磚播放器橫空出世,但HIFI播放器畢竟還是小眾產品,沒辦法將耳機向更廣闊的渠道推進。部分非專業型播放器轉型試水手機行業。
該時期IPHONE4攜其配套耳機展現的音質也逐漸揭露了蘋果公司的配件野心,很多傳統的HIFI大廠推出了相應的耳機音箱周邊卻沒能在營銷力度上與之匹配,蘋果手機卻炒熱了“音質”這一概念。
在第二階段中, BEATS耳機橫空出世。借助名人效應進入中國,蘋果手機帶動的配件消費,再到與BEATS結合起來仿佛天雷地火,一時間天橋上不賣個蘋果仿品耳機或者天橋魔聲都不好意思出來擺攤了。年輕人手中的蘋果手機和BEATS耳機搭配起來幾乎是一個標配。
兩大領域的巨頭沖擊將許多大眾消費者拉入了對HIFI品牌市場關注,可以說這時森海等國際專業HIFI品牌也進入有史以來較好銷量,BEATS成為了目前耳機業界至今的銷量神話影響至今,使得很多投資者開始關注到音頻和配件行業的發展。
該時期國產HIFI耳機價格在200-800元范圍以內,國外品牌HIFI耳機價格在200-8000元。
▍第三階段:手機配件市場營銷驅動質量和設計(時間:2013年——至今)
iPhone和Beats“聯手”成功當然引起了一些資本者和手機廠家的注意。如小米開始反思手機配件市場潛力挖掘,最終引爆了原罪之力的小米推出“活塞耳機一代”!(抱歉,寫到這里突然覺得需要一些氣氛)通過與森海老旗艦耳塞IE80媲美音質的爭議話題再一次火爆了國產耳機市場關注度。
小米借助自有的平臺生態和配機捆綁銷售策略,一下子讓小米活塞耳機的銷量高于整個中國HIFI耳機總和的神話。在小米活塞出來后的一段時間里,筆者要是去到同行的辦公室里都會看到大家在研究活塞和市場討論,國產耳機廠家紛紛開始考量包裝配套帶來的溢價方向,或跟一些手機廠家和音樂平臺進入到網絡營銷化渠道展開。
可以說小米觸動了很多傳統耳機廠家的營銷思路,也沖擊了不少低端市場促進了行業轉型提高質量。此前國產耳機的生產工藝發展相對平緩,因為跟風一些國外傳統品牌對手放慢了步伐,對價格策略上依然保持了較高的溢價維持相對緩慢的周轉率營銷平緩。
雖然小米背后的耳機設計公司1MORE事實上成立時間并不長,卻找到了進入該領域的較佳時機,該團隊人員基本上都是一群富士康出來的電子工科黨,盡管對耳機行業的認知并不多,往往可以花半小時搞定的工作要花上半天去較真,這種對于耳機行業極高強度運作模式下相對主流耳機行業粗放懶散的開發態度,1MORE仿佛顯得非常容易過勞死的節奏。
這種氛圍下1MORE公司仿佛有點當年臺灣企業在大陸天天打雞血的感覺,或許正是這種狂熱狀態的加持,使得該公司有別于我們傳統看到的任何一家耳機品牌企業。1MORE逐漸累積起自身的產品研發數據經驗,轉而到現在的產品研究設計的經驗增長飛速。而筆者一次接觸1MORE還是在最早的1MORE圈鐵開始,此前動圈類早期產品對我吸引度并不高,卻也并不否認同價位的國產耳機很難在質量上與之相比。國產HIFI耳機圈子的產品做工相對比起音質的溢價完全兩碼子概念,只是長期以來音質好的調音玄學遮羞布掩蓋了自身產線能力不足長期累積各種質量弊端。
除了設計和質量感倍增以外,國產耳機也逐步超高品質進軍。1MORE也算是其中的佼佼者,設計并生產了自己的圈鐵耳機。1MORE一代圈鐵產品,聲音屬于典型基礎圈鐵設計,聲音柔和高頻延展相對一般,有明顯的動圈和動鐵的音色差異組合優勢。價格具有十足的誘惑性。
1MORE三單元圈鐵產品,屬于1MORE第二代圈鐵耳機,采用雙動鐵和一動圈組合,典型的平衡阻尼設計偏向進階型的HIFI定位偏向。音質大致的性能和素質和SONY XBA-A2差不多,聲音要比汪峰FILL的圈鐵解析更好,尤其是中頻人聲密度相當不錯,早期版本工程版我感覺低頻有些多,不過圈內的發燒友覺得工程版素質在799的價格出乎我意料。
實際上筆者發布會后聽到市場版后,發現市場版低頻降低了力度和量度,讓中高頻的解析更容易展現音樂的細節和順暢性,盡管中頻人聲和樂器尤其是高頻略有些毛躁感,卻是1MORE初次在較高素質的情況下實現解析度和聽感的設計,這也是1MORE在錄音師盧卡要求卡的迅速改版。
1MORE三單元圈鐵作定位適配手機調音方向相當明確,搭配主流手機中很適合聽音樂和看電影的兼顧,有很不錯場景還原能力和微細節反饋,聲音并不刺激發悶不適相比同類價位一些產品顯得更加均衡一些,有突破我對該品牌聲音把握高度的看法,也著實令我對國產品牌耳機又增添了幾分信心。
總結:2001年,國產耳機行業才開始初步“萌芽”,從原來的代工到如今的自主研發設計,經歷了種種困難與考驗。在“手機配件”市場紅火的推動下,耳機也逐漸受到了發燒友以外的朋友的重視。“音質”并不是陽春白雪,更不是小眾玩物,在今天,人人都能花一份合理的價錢,讓耳朵獲得更好的享受。比起國外大廠,國產耳機品牌發展正在高品質時期,有著更高的發展潛力。近年,無疑是耳機行業的“大年”,借著行業紅火的東風,各大國產耳機品牌將有更高的突破。無疑,這對整個行業、品牌、消費者都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