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酬善 實業惠民
經商是為了取利,這是眾人皆知的,但是,經商各有各的門道。李家人經商“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污”,堅守以善為本,堅守“不忘天良,不可要利”的經商信條,其經商的秘決非同一般:
制良心藥 做濟生事
民國初年,李家在原汾城縣(今襄汾縣)古城開設“恒記藥店”,專門經營中藥材。
藥品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為誠信于民、濟世蒼 生, 藥店自訂了4條店規,即 :藥材地道,選料精湛,炮制守規,嚴守禁忌。嚴格遵守“泡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并用木板制成條幅掛在店中醒目的地方。“恒記藥店”的進貨渠道正規,經營的中藥材,大多從全國最大的藥材集散地——河南禹州購進,貨真價實。當時,這座藥店經營的中藥有 350 多種,藥品銷往汾城、新絳、襄陵、鄉寧、大寧、蒲縣、石樓、永和等地,受到藥品零售店和郎中的信任。山區六縣常年在古城駐有采購員,一方面從這里購買藥品運回本地,一方面又將山區的柴胡、黃芪、知母等中藥材售給藥店,如收到名貴藥材,藥店大多發往北京同仁堂。
“恒記藥店”不僅經銷的中藥材在當地及周邊各縣影響很大,他們自己制作的成藥也享有很高的聲譽。藥房有一部“藥案”,記載有上百種中藥的制作方法。他們自制的中藥有:炒:枳殼、白芍、山藥、白術、扁豆 ;熏 :生姜 ;蒸 :熟地、何首烏 ;煮 :半夏、川烏 ;炙 :用蜂蜜制麻蠶、杏仁、紫苑等,自制的丸藥有數十種,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麥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銀翹解毒丸、羚翹解毒丸、牛黃解毒丸等,只要有配方的都能炮制。
一次,在炮制“杞菊地黃丸”時,有位店員誤將“生地黃”當成“熟地黃”放進了炮制的藥材里,被在場的李道榮等人發現后,令其把配成的此批藥材全部倒掉。“恒記藥店”自開業以來,堅持藥材地道,療效獨特,品種齊全,價格微利,普通百姓買得起,在晉南各縣享有盛譽。
“恒記藥店”常備有治療眼疾和喉癥的各種丸藥、膏藥。凡上門購藥者,一律免費贈送,施舍給需要的病人。“恒記藥店”規定,凡進山區收購藥材的莊客,人人都必須帶藥店炮制的各種丸藥、膏藥,遇到需要藥物者,只許義務贈送,不得收取任何費用。要求店員、莊客 :常將人病當己病,常將他心比我心。據不完全統計,“恒記藥店”施舍的丸藥、膏藥每年花費近萬塊銀元以上,治愈各種病人近萬人。
《世說新語箋疏》云:“德成智出,業廣唯勤,小富靠勤,中富靠智,大富靠德;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利人利己,善莫大焉,何樂而不為呢?金錢代表著富有,然而擁有無數金錢的人,不一定是最富有的人。占有一堆與財富相關的數字符號,并不代表你就是富裕的,而只有能給予別人的人,才不會貧窮。
來源:李家大院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