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作為一種調味品,和柴米油鹽一樣成為了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不斷重視鹽、味精、雞精等一些調味品在做飯的時加的量逐漸減少,甚至不加。近年來有關食用味精不安全,不益于人體健康,容易引發中毒等報道層出不齊,人們對味精更是敬而遠之,生怕食用會導致中毒。
味精究竟是什么東東?
味精,又稱味素,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的池田菊苗教授從海帶和干魚片中發現含有一種化學成分——谷氨酸鈉,這種物質溶于湯中,可使湯味特別鮮美。于是乎,味精這種玩意就誕生了。
味精中毒的夸大謬說及駁論
美國科學家在1970年做了一些動物攝入味精后的毒理學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兔子胎兒發育不良,老鼠生殖力下降,還有肥胖、腦神經細胞壞死、視網膜破壞等現象。僅憑這些動物性實驗結果,就說吃味精等于慢性中毒,會妨礙胎兒發育、影響生殖力、導致肥胖、造成永久性腦部創傷、影響視力,這些推斷都是片面的,毫無科學依據的。
上述的實驗現象,大多都是對動物進行超劑量皮下注射或口服味精后所導致的。按照這些實驗的食用劑量,如果推算到一個50kg的人身上,相當于每天吃110-120g左右的味精,而且要連吃6個月。顯然,現實生活中人們是不可能這么做的。因此,美國科學家上述的味精中毒實驗與人們食用味精、雞精的安全是毫無聯系的,其夸大的謬論更毫無科學常識的揣測。
世界為勝組織對谷氨酸鈉的安全性態度
早在1959年,FDA就認為MSG是“可以認可的、是安全的”,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了味精攝取的明確限量:每公斤體重每天容許攝取量以不超過120毫克為宜(50kg即為6g)。1991年,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unities)和美國醫學會科學資訊委員會也分別聲明,谷氨酸鈉是安全的。正常攝入谷氨酸鈉是可以保證其安全性的。
雞精的食用安全性分析
雞精中含有谷氨酸鈉(味精)成分,基于食用味精安全性理論的前提,在合理的使用方法和合理的添加量情況下,雞精完全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而且,由于雞精的限度鮮度遠高于味精,與99%味精相比,雞精調味料的鮮度約為其1.5-4倍,所以要達到同樣的鮮味效果,雞精的使用量也相應地要少于味精。除此之外,雞精吃了不會口干,其口感、風味更加豐富、醇厚,無味精單一鮮味成分上添加了動物蛋白、IMP、GMP,同等鮮度攝入量較味精少,相應減少鈉離子攝入量。因此食用雞精也更為健康、安全。
太太樂—— 中國十大雞精品牌
上海太太樂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國調味品行業三強企業之一,中國雞精行業標準制定單位。太太樂雞精從90年代初進入了美國市場,經過二十多年的教育和推廣,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美味”的明星產品。
近期太太樂系列產品在電商平臺“食行生鮮”正式上線,吸引很多年輕消費者,為大家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開拓了一條新的銷售渠道,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今后,太太樂將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管理手段,吸引城市年輕的消費者,把“十全食美,回家吃飯”的溫情主題傳遞到城市的各個社區,把品鮮活動和促銷活動有效結合起來大幅度推廣,真正讓“十全食美”進入千家萬戶,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