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之前說,逼格其實是公號里的“東京電視臺”,追熱點這件事不是我們的風格(也不是長項。但周日早上收到推送說,Bill Cunningham逝世,享年87歲的時候,我們想了許久,還是決定追一下這個熱點。當然是以我們的形式。
在Bill之前,街頭攝影和時尚并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而發展到現在,提到“街拍”大多數人會聯想到的無非是穿著奇裝異服的路人站在馬路上,或者是明星假裝沒有看鏡頭的擺拍。而Bill不太一樣,他很少在路上叫住別人,要求他們微笑看著鏡頭并拍攝;甚至也被拒絕過。
? 紐約時報
他不會刻意選擇精心化妝打扮的人:相比偏愛年輕活力爆棚的潮男街拍攝影師Tommy Ton和以精致擺拍聞名的街拍博客The Satorialist,Bill的作品有時候太平淡了,就好像是你隔壁的同事或者鄰居家的大學男生都會被Bill攝入底片。
? Tommy Ton
? The Satorialist
? Bill Cunningham
是不是對比出真知?
不過不要以為Bill和路人打成一片,他就是路人之友了。作為一個終生沒有愛人,并始終住在卡內基音樂廳內的怪老頭,他對于朋友的選擇在平凡人的眼中也是一如既往的“奇怪”。2011年上映的紀錄片《Bill Cunningham New York》里(講真我不大喜歡中文譯名感覺太煽情了),有幾個Bill的朋友,或熟人出鏡了。
Editta Sherman (1912-2013)
這位被稱為“卡內基公爵夫人”的女攝影師是Bill的鄰居,綽號的來源是因為她在卡內基音樂廳的藝術家工作室一住就是60多年,直到2013年逝世。
? Angel Chevrestt
Editta以拍攝名流照片聞名,年輕時候的她也曾經是Andy Warhol的靈感繆斯。但我相信她和Bill如此投機,一定是因為他們對于帽子的共同執念(。
? Editta Sherman
100歲時的Editta拍攝的Tilda
? Editta Sherman
Bill與老鄰居的合影
? Lost Bohemia
Iris Apfel (1921- )
這位時髦的老太太也是各個營銷號的最愛。Iris Apfel與Bill于早年在Womens Wear Daily相識,友誼就這樣延續到現在。老太太的時髦著裝經常讓人感嘆美麗是不會受到年齡的局限,甚至博物館也愿意為其開辟專區展示她收藏的各類服裝。
? AdWeek
和Bill在一起的Iris Apfel
? zimbio
當然并不是只有花俏的服裝收藏讓Iris Apfel,她還是曾經為白宮設計過內部裝潢的設計師之一。她的美式風格內裝(雖然我是不大懂啦)但還是覺得和她的時尚品味高度一致。
? fashionatclick
Anna Piaggi (1931-2012)
有媒體聲稱,“唯一懂得Anna Piaggi之美的人去世了”,也并非妄言。Anna Piaggi早年為意大利版的Vogue等時尚雜志撰寫專欄,并同樣熱衷于收藏美好衣物:據說她一生收集了2,865件衣服和265雙鞋。
? Philly
在Google搜圖的時候,發現Anna Piaggi除了“冷漠臉+超白粉底+兩坨紅色腮紅”之外,頭頂上的帽子幾乎是不帶重樣的。怪不得Bill會對她賞識有加了!
Bill為Anna Piaggi拍攝的專欄
? New York Times
Shail Upadhya (1936-2013)
這位前尼泊爾裔軍官也許是整部紀錄片中最讓我覺得可愛的人:笨拙地在鏡頭前展示自己的衣服收藏,羞澀卻又帶著驕傲的表情,以及他令人驚嘆的服裝選擇,極富感染力。讓人不免感動,并感謝美好事物給每個人帶來的豐沛情感。
? Viste la Calle
看完他的收藏覺得他可能會和草間彌生成為好噴友呢……Bill通過拍攝認識了他,并使他成為了自己的長期拍攝項目之一,一直到Shail逝世為止。
? New York Times
Patrick McDonald
這好像是唯一一個Wiki搜不到的人嘛(蠟燭)……對外自稱是“紐約的Dandy”,也是Bill長期跟蹤拍攝的人物之一:風格化明顯,犀利,并充滿自信。Bill喜歡這樣鋒利的拍攝對象,Patrick也愿意成為Bill鏡頭中獨特的存在。
? The Dandy Portriats
當然,Patrick對于帽子也是非常執著的。Bill挑選拍攝對象的特點還真是容易看穿!
? Zimbio
Anna Wintour
最后一個,卻也是最有名的人,無需贅言。Bill從她19歲還只是菜鳥時尚編輯開始拍攝她,直到現在。可能有年輕人并不認識Bill,在秀場前將他攔下;而不管有多趕時間,只要看到Bill的尼康照相機,Anna就一定會停下腳步,露出難得的微笑。大概這個時候我會相信,貴圈也是有人情味的。
? New York Times
有相同愛好和夢想的人,總是扎堆在一起。這點挺好的。
不免要自抬身價一下,當年我們建立B格的時候,并不想做成營銷號,也不想推些普羅大眾的內容擴大知名度,只是為了在茫茫大海,尋找能夠互相溝通、審美層面一致的朋友,遇到好東西大家分享,并不只是我們單向的安利。
做到今天,我看著后臺的你們,感慨地說,也許我們做到了。要么我們,是公號界的Bill呀!(夠
BY 同樣懷著赤子之心的
喵無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