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七夕定情信物全攻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古往今來,人們一直都保有對于愛情的美好向往。古時的封建氣息阻隔了戀人的相見聚首,卻又無限放飛了他們的思戀之念。而像“牛郎織女”這樣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也正是出于戀人們對于 “相望不相及”的怨嘆與哀愁,才造就了故事本身的經久流傳。
在倡導戀愛自由的當代,我們心存對于古人那份“敢愛不能愛”的敬畏,牛郎織女相會的“七夕”也已經變成了一符號,更被喻為中國的情人節,創造了一個可以和心愛之人相愛相守的機會。戀人之間互贈好禮的行為,也已然變為了一種習俗。
轉眼間,又是一年七夕將至。如果此時,你還在為送什么給他/她而苦惱,不妨考慮送一些有定情之用的信物,以表心志。不知道送啥,沒關系,且聽小編講講從古至今的那些定情信物,可當參考,亦可作消遣。
先說古代
在中國古代,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而信物本身,也隨著朝代的變遷發生著變化。
[商州時期的玉佩]
《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于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
[先秦時期的香囊]
用絲線纏成,多種香味中草藥細末裝入袋中。因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女子佩香囊即表示心有所屬。
[西漢時期的團扇]
團扇定情源于西施作扇送予范郎的故事,因團扇潔如明月,蘊涵著團圓、歡聚之意,也被視為純潔愛情的象征。
[唐宋時期的粉盒]
粉盒除了可以盛放古代化妝品胭脂外,還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合巹的見證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元明清時期的荷包]
荷包是人們隨身佩帶的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上繡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
[元明清時期的對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再說現代
[民國時期的梳子]
送梳子代表私定終身、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之意。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
[三十年代的卡片]
一張卡片簡單、樸素,卻傳達出了兩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在沒有過多物質條件的享受和愛情自由的條件下,一張卡片是那個年代最直接的表白。
[七十年代的羅馬表]
那些年的愛情信物總是附有時代的痕跡:又圓又大的銀底盤、中規中矩的刻度、松緊式的表帶。它雖然不再流行,卻記錄了兩人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九十年代的法國香水]
大紅的盒子、紫色的絲帶,輕輕打開,一瓶法國香水赫然在內。這份越洋禮物在那個年代十分稀罕,卻讓收禮之人的內心與香水一樣的芬芳。
[零零年代的鉆石戒指]
鉆石一經出世,那閃耀的六角光芒,迷人的永恒誓言,就讓無數人為之傾倒。婚禮上,雙方相贈鉆戒是儀式上不可或缺的莊重環節,仿佛只有鉆石,才有資格承諾相守一生。
[一零年代的輕奢珠寶]
女人永遠無法拒絕閃著璀璨光芒、blingbling的東西,比如鉆石,比如珍珠,比如真心。當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精神追求日益豐富,或許在送禮物的心意上也會更加豐腴和貴重。對于心中有愛的人來說,奢侈的不是奢侈品,而是你。
七夕情人節將至。到時,與其放眼于大街上價格翻倍的玫瑰花,不如來享受一回輕奢首飾的折扣禮遇,給他/她一個大大的驚喜。8月23日-28日,京東時尚以“愛”之名,助有愛之人相擁相守。愛,就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