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被稱作“世界上關注度最高的消費電子展會” IFA展在德國柏林拉開帷幕,這里匯聚了來自全球的領先科技與最新產品,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諸多消費者。來自上海的程先生經法蘭克福轉機柏林,一下飛機,就在異國他鄉看到了醒目的海爾標識。同行的德國朋友稱,海爾的定制化服務讓一向嚴謹的德國人都為之驚艷,在德國有很多的家庭都在用著海爾的產品,他自己也在用著海爾冰箱,分區儲存讓食物長久保鮮。聽著朋友的話,看著廳內醒目的海爾品牌,程先生表示,仿佛看到了一張厚重的中國名片,讓他感受到了中國家電行業國際地位的躍升。
作為中國智造的領軍品牌,海爾早就開始了自己的品牌全球化戰略。根據近期青島海爾公布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海爾海外業務收入占整體實現營業收入的45%。有媒體評論表示,經過多年的戰略布局和研發推廣,“全球化”不再是海爾的愿景和目標,更成為品牌發展過程中的新標簽。
全球范圍收獲知名度,“炙手可熱中國品牌”排行家電第一
此次IFA展期間,海爾將在德國法蘭克福機場、巴黎機場和澳洲機場等多地投放大量資源,而多年以來,海爾一直堅持在全球不同區域,針對當地需求和特點進行營銷推廣,如今已經獲得了全球消費市場的高度認知。調研數據顯示,在歐洲,海爾的品牌認知度在60%以上;而在巴基斯坦,海爾品牌知名度高達99%,排名第一。
2017年1月,素有全球營銷界奧斯卡之稱的BrandZ發布首期“中國出海品牌30強”排行榜,羅列海外市場“最炙手可熱和備受矚目的中國品牌”,海爾以家電類別第一,位列總排名第7名。據介紹,該排行榜前期調查覆蓋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西班牙七大市場的九個行業類別。
海爾的全球化營銷,不僅提升了海爾在全球范圍內的品牌認知度,同時也帶動了多個國家和區域的市場份額。
布局全球研發制造資源,近100%為自有品牌
作為全球認知度最高的中國家電品牌,海爾選擇的海外發展模式與眾多同行并不相同。從最初戰略提出,海爾便明確了“中國制造”和“中國品牌”的區隔。經過多年布局,海爾全球化運營正在進入業績收割期。今年上半年,海爾的海外業務收入達到350.83億元,占整體實現營業收入的45%,家電業務全球收入近100%為自有品牌。這意味著,海爾在海外市場的產品幾乎都是自有品牌,而非貼牌代工。
早年間,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就曾提出“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2005年,海爾進入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明確在海外市場要堅持創立自主品牌,建立本土化設計、本土化制造、本土化營銷的“三位一體”中心。如今,全球范圍內已建成10大研發中心、29個海外生產基地、108個工廠、14萬銷售網點。
得益于研發、制造和營銷的本土化,海爾迅速抓住了不同區域海外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例如,在沙特,開發出停電100小時不化凍的冷柜和熱帶空調;在巴基斯坦,針對喜愛穿大袍子習慣,海爾開發了12KG洗衣機;為滿足穆斯林民族肉食為主習慣,開發大冷凍TURBO冰箱。這些基于對國際市場本土化洞察,而研發生產出的差異化產品,讓海爾收獲絕對優勢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
事實上,海外“三位一體”布局,不僅針對當地市場,也注重研發資源和創意的全球共享。例如,海爾澳洲研發的廚電產品、日本研發的空調和洗衣機、美國研發的大冰箱均可供應全球。而中國研發中心也已經針對制冷技術、空調溫濕度等項目,與美國、歐洲研發中心展開多次合作。
隨著海爾在全球范圍內的知名度不斷提升、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的快速整合,海爾已然成為中國“全球化品牌”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