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人白仲會(左)與張孝元切磋《關羽刀法》技藝。
一個是關羽刀法寧夏第三代傳承人,一個是自學成才的民間剪紙藝術家,兩人一文一武,以關羽刀法武術套路為腳本,根據《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攜手創作了剪紙版10米長卷“關羽刀法圖”,并應邀參加明年2月在香港舉辦的國際武術節,共同展示寧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公刀法”傳人在寧夏
身穿對襟藍大褂,腳踩軟底黑布鞋,現年62歲的關羽刀法寧夏第三代傳人張孝元,步履輕盈、身手敏捷。
關羽刀法相傳為三國時期關羽所創,在民間已密傳1700多年,據說如今會此刀法者極少。關羽刀法流傳到寧夏的時間不算長久。其在寧夏的第一代傳人叫馬振武,是現在的同心縣河西鎮人。馬振武少年流浪時,被馬福祥軍隊抓去做雜役,在甘肅省武威松濤寺釋迦和尚處學得此刀法。
現年75歲的李敬才是銀川市的一名回族退休干部,自幼喜愛武術,擅長長拳,熟悉“八步纏腰刀”“武松單刀”“二郎棍”“達摩杖”等武術器械,拜馬振武為師后,成為此刀法在寧夏的第二代傳人。“一次機緣巧合,在唐徠渠邊結識了我的師傅,我自小喜歡武術,也經常練習,他經過認真考驗,將一身絕學傳給了我。”張孝元說,為使關羽刀法發揚光大,他還將關羽刀法刻制成光盤,對外發行。
2010年6月,關羽刀法被列入銀川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六旬老漢妙手剪出新花樣
奶奶剪的窗花、媽媽繪的花樣,白仲會從小耳濡目染,酷愛舞剪弄紙,在老家中寧縣恩和鄉華寺村頗有名氣,鄉鄰逢節慶、喜事都喜歡找他剪紙花。
初中尚未畢業,白仲會被縣文化館抽去搞設計和布展,隨后到寧夏農墾簡泉農場工會工作。在農場工作18年后,被調到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石嘴山支公司做宣傳工作。期間,他堅持創作各種剪紙作品。退休后,他花3年時間,搜集整理出各個時期的毛主席形象,創作了25米長的剪紙長卷《毛澤東同志形象60幅》,獲中國書畫院等組織特等獎。“妻子反對我搞剪紙藝術,掙不上錢不說,還要投入那么多精力,也常常為了滿屋子的紙屑與我慪氣。現在我的作品得到社會的認可,她也不再反對。”白仲會笑著說。
今年68歲的白仲會擅長人物剪紙創作,其中《炸馓子》《聚禮》《宰牲》等反映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2006年獲西風烈·中國剪紙藝術大賽銅獎。與他人合剪的《百魚圖》,2006年在寧夏剪紙藝術作品展上獲一等獎,在北京獲第29屆奧林匹克書法藝術展特等獎,部分剪紙作品被收錄在《中國藝術人名大典》。
共創剪紙長卷闖武林
張孝元一直琢磨,如何用一種特別的方法,將關羽刀法三十六式完整表現出來。一次,在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班上,他了解到了剪紙藝術。
通過不斷比較,他看中了白仲會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剪紙手法。“其實,我們兩個認識都快5年了,但一直不了解對方,通過剪紙,讓我們在彼此的領域找到了共同點,激發了各自的創作靈感。”張孝元說。
張孝元說,《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唇若涂脂,為了突出這一形象,白仲會采用陰刻的手法,使關公的紅臉形象栩栩如生,并將關羽大刀砍、劈、刺、撩、挑、戳等格斗招式的武術套路一一剪刻出來。此外,每一個武術動作,還蘊藏一個故事。如“千里尋兄”是講桃園三結義后,關羽策馬千里四處尋找劉備下落;“老爺挑袍”是講關羽得知劉備下落之后,要棄曹尋兄,曹操挽留贈袍,關羽為防有詐用刀將所贈之袍挑起等。
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次結合,讓兩者的表現形式更加靈動。張孝元說,參加完8月份在江蘇張家港市舉辦的全國武術節展覽,他們要為明年在香港舉辦的國際武術節做準備,收到邀請后,作品已經郵寄過去了,希望在這個大舞臺上將寧夏的非遺文化傳播出去,為寧夏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