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法建交50周年”重要慶典活動之一,“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近日在上海K11購物藝術中心展出,這也是中國內地首次莫奈專題特展。盡管去現場觀展的“印象派”迷們覺得展品數量不算太豐富,但是近距離接觸真跡的機會還是令他們深感難得。
色彩和光線的游戲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美術館是全球收藏莫奈作品最多的美術館,而且全部藏品來自莫奈在吉維尼的私人住所,許多畫作都曾放在莫奈的臥室里。本次展覽展出的55件展品,就來自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美術館,包括40件莫奈真跡,其中有多幅絕美的《睡蓮》以及莫奈代表作《紫藤花》《黃色鳶尾花》,都是由莫奈次子捐贈。除此之外,還有12幅其他印象派畫家大師作品,包括雷諾阿為莫奈所作的畫像,而陪伴莫奈一生的眼鏡、煙斗、調色板3件生活用品也一并展出。
受展覽空間的限制,展覽現場每天限流4000人次,因為太過密集的觀展人群、過高的濕度和溫度,都會對這些價值連城的原作有影響,這也是主辦方天協文化公司對馬摩丹莫奈美術館的承諾。盡管如此,開展以來,憑著手中的號碼等待被叫入場的觀眾每天還是排成了長隊。
展覽的主題分為“莫奈的朋友”、“莫奈的漫畫”、“莫奈的旅行”、“莫奈的花園”、“莫奈的晚年”五個部分,囊括了莫奈藝術生涯各個重要時期的代表作。其中,極其罕見的是藝術家少年時代的諷刺漫畫《小龐特翁德·阿特爾》《西奧多·佩羅蓋》等,世人甚少得見。而重頭展品 《小船》《紫藤花》《睡蓮》等,極富盛名,是莫奈中晚年的代表作。4幅莫奈的巨幅油畫—3米長的《紫藤花》、1.5米高的《萱草》、逾2米高的《睡蓮》、2米高的《百子蓮》,尤為讓人贊嘆。也可以說,這是一次全方位了解莫奈的絕佳機會。
在“莫奈的漫畫:初露鋒芒時期”展區中,展出了一幅罕見的莫奈少年時代的彩色漫畫《波爾多葡萄酒》,這幅作品創作于1857年,莫奈當時年僅17歲。畫面上有一只豎立的橡木桶,桶上放著一串葡萄和一個酒瓶,瓶口“長”出一個人頭—紅臉蛋、大耳朵、禿腦袋。在畫面下端的橡木桶上,還寫有“Bordeaux”(波爾多)。莫奈少年時期所熱衷的其實并非中規中矩的素描,而是以夸張但取其神似的諷刺漫畫肖像,15歲時就因諷刺漫畫聞名整個哈弗港,他為自己作品開出的價格是每幅20法郎,自此開啟了他的藝術旅程。
1874年,在首屆印象派畫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遭到批評。這幅畫描繪的是在晨霧籠罩中日出時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紅、藍灰和橙黃等色組成的色調中,一輪生機勃勃的紅日冉冉升起,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霧中漸漸變得模糊不清,遠處的建筑、港口、吊車、船舶、桅桿等也都在晨曦中朦朧隱現……以往官方學院派藝術向來推崇那種謹慎而明確的輪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調,莫奈如此大膽地用“零亂”的筆觸活潑生動地展示霧氣交融的景象,這對于一貫正統的沙龍學院派藝術家來說,實屬是藝術的叛逆。
有的評論家挖苦說:“毛坯的糊墻紙也比這海景完整!”更有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只能給人一種印象”。由此“印象派”和“印象主義”就作為專有名詞來稱呼像莫奈這樣一批藝術家的作品,莫奈也從此成為新繪畫的領頭人物。這一派別的代表畫家馬奈、雷諾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為繪畫追求的目的,他們倡導走出畫室,描繪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間的印象。
莫奈的一生雖然基本圍繞塞納河畔、吉維尼兩地居住,但他熱愛大自然,會不斷旅行、尋找新的風景,從而挑戰新的題材,北歐挪威、比利時、英國、荷蘭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這次的展品就有莫奈旅行中的14幅作品,如《倫敦國會大廈》《挪威柯爾薩斯橋》《布維爾海灘》等畫作,其中不乏世界聞名的經典之作。
從提筆作畫開始,他就對花園興趣濃厚。從1883年起,他住在吉維尼,成為一位“園林藝術家”。他賞花養花,親手造就了一個絕妙的“水上花園”。吉維尼花園不僅與莫奈的生活密切相關,花園系列作品更是把他的藝術成就推向高峰。本次展品中有《小船》《紫藤花》《睡蓮》《黃色鳶尾花》等知名代表作。晚年雖然患上了白內障,但他仍堅持創作,晚年所創作的睡蓮組畫可謂他藝術巔峰之作。
民營公司辦特展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看點十足”的展覽,卻是由一間民營機構—上海天協文化引入,并且展場沒有選擇公立的美術館,而是落戶在上海鬧市區新近開業的K11里商場,故而使得這個展覽更加引發各界的關注。
這次展出的55件作品,由法國馬摩丹莫奈美術館出借運往上海,就動用了4架飛機,保險總額高達6億歐元,加上借展費用,主辦方天協文化公司的展覽支出超過2000萬人民幣,再加上其他成本,可能將達到3000萬。
為了此次的莫奈特展,上海天協文化總經理謝定偉稱“前后籌備了3年的時間”,用他的話來說,整個過程“困難重重”。“一般的民營公司不易取得國外美術館的信任,因為我們曾舉辦過畢加索大展,外方才會信任我們,借出莫奈的原作。”3年前,上海天協文化公司曾在上海世博園區的中國館舉辦過“2011畢加索中國大展”,被稱為民營資本引入國外大展的“吃螃蟹第一人”。
公立美術館引入國際大展,但民營機構辦展的引入過程卻要作出很多解釋,流程也更為繁瑣。盡管如此,目前網絡預售票數量已超過5萬張,“大眾點評網”還專門為此開設了團購專區。
謝定偉介紹,本次把十分少見的莫奈十幾歲時所畫的諷刺漫畫都納入了展覽,全面立體地介紹了莫奈。當然也有遺憾,馬摩丹莫奈美術館的鎮館之寶、印象派的開山之作《日出·印象》無法來滬,因該畫曾在外借時被偷,5年后才尋回,此后該作品不再外借。做為此次展覽的場地免費提供方,去年6月正式開業的K11購物藝術中心是上海首家藝術型商場,其背后是常年扶持年輕藝術家的香港“K11藝術基金會”。在商場內各樓層,都陳列了國內外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猶如一個個迷你展覽館。
這不免讓人想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百貨公司在將西方繪畫引入日本的過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有過多次在商場舉辦藝術展的成功先例。1988年,日本零售業巨頭三越百貨公司曾以3850萬美元買下畢加索的名作《雜技演員與年輕丑角》,西武百貨公司則以13億日元購得莫奈的名作《睡蓮》。把藝術展覽從美術館或博物館搬到商業中心,正漸漸成為國際趨勢,比如北京的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內,也擺放著包括達利雕塑在內的500多件藝術作品,擁有濃厚的藝術氛圍。紐約的時代廣場頻繁舉行各類藝術表演,巴黎的老佛爺百貨專設當代藝術展覽空間,在寸土寸金之地承襲了文化傳統。
在公立美術館之外,民間機構和民營美術館通過以靈活多元的形式參與辦展,無論如何這都是觀眾的福音,它讓更多世界級藝術珍品有機會走近了中國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