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上午10時,重慶市巫溪縣通城鎮清泉村,一輛摩托車疾馳而過,在一院門前停下。騎車的中年男子來不及脫掉頭盔,大步沖到庭院里的老婆婆面前,“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媽,對不起,我來遲了……”男子雙手緊緊握住老人的手,頭深深低垂著,痛哭不已。老人不語,只兩行熱淚溢出眼眶。
幸運,
走失聾啞老人被收留
中年男子名叫孫敬順,老人名叫張明芝,是孫敬順失蹤10年的丈母娘。
時間追溯到2003年11月的一個早晨,巫溪縣通城鎮農戶、時年54歲的董永才起床后,推開房門,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太太正步履蹣跚地走向他家院壩的石盆。她身上背著籮篼,佝僂著身子,正用石盆里的水洗手。
“你是誰,要找哪個?”董永才驚訝地喊了一聲。老人沒有理會他,依然自顧自在冰冷的水里搓洗雙手。洗完手后,老人直起身子四下張望,這才看到立在門邊的董永才,她的臉上立即露出燦爛的笑容。“你是來找人的嗎?”董永才又問了一句,老人沒有回答,仍是咧著嘴沖他笑。董永才發現,老人的嘴里只剩下3顆門牙,右眼的眼珠花白,眼睛似乎是盲的。董永才心想,老人家可能是位聾啞乞討者。她的笑容讓董永才放松了戒備,他用手比劃著:“來,請到屋里坐。”將老人迎進屋。
通過與啞巴老人的“交談”,董永才得知她已經71歲,是在走親戚時迷了路。這時董永才注意到,老人腳上穿著一雙破舊的布鞋,或許是因長時間步行,腳已經水腫,腳踝處腫得比碗口還粗,手也凍得通紅。董永才連忙為老人打來一壺熱水,讓她擦臉洗腳,又給她找來一雙棉鞋換上,灌好一只熱水袋讓老人捂手。做完這一切,董永才又讓老伴給老人家煮了一大碗面條。
老人一口氣吃掉整碗面,董永才朝老人做了一個吃飯的動作,又摸了摸肚子,意思是:“吃好沒?”老人將嘴巴湊近空碗,手比劃了兩下,好像在說:“還想吃”。于是,董永才又讓老伴下了2兩面條,老人這才吃飽。董永才感到非常驚訝,那一頓飯,老人家足足吃了6兩面。
吃飽飯后,老人將背篼里的東西一一拿出來:1只桶、1個小板凳、1口小銻鍋、1把鐵勺、3件破爛外套,還有約10斤大米。最后,老人從兜里掏出一個皺巴巴的煙盒,上面什么也沒有寫,但她拿給董永才看,非說上面的字是她的家庭住址。董永才意識到,老人根本就不識字。
當時,董家的經濟條件并不寬裕,房子是由夯土筑成,一家人年收入不過三四千元,勉強能夠填飽肚子。董永才與老伴李國桂商量:“老人家實在太可憐了,不管怎么樣,先把她留下來過冬,看看有沒有家人來認領。”當天,老人家洗了澡,換上董永才老伴的干凈衣裳,在董家住了下來。老人雖口不能言,但卻拉著董永才夫婦一陣比劃,眼眶里蓄滿淚水。董永才知道,老人家這是在感謝他們。
董家除了董永才兩口,還有兒媳唐大鳳和一個剛滿周歲的孫女,兒子董興樹在外打工。聾啞老太來到家中后,董永才給一家人分工:他自己下地種田,老伴李國桂照顧老人,兒媳帶孫子。因老人家的牙口不好,李國桂得把飯煮得很軟才行,而董永才一直以來喜歡吃硬一點的米飯,于是,董永才專門買來一個電飯鍋,讓老伴單獨為老人煮飯。為了照顧老人的胃口,李國桂每次燒菜都會多花些時間,盡量把菜燒得軟爛一些,董永才原先吃不慣,但跟著老人一塊吃,看老人吃得香,他也覺得心安。
大義,
10年贍養勝似親人
一個月后的一天,老人家吃完早飯,收拾好自己的行囊準備離開。董永才見了,趕緊拉住老人的胳膊:“你要去哪?”老人胡亂地打著手勢,嘴里“咿呀”地叫喚。董永才叫來老伴和媳婦一起勸她,但老人還是執意要走。
一個多星期后,老人再次出現在董永才家門前,衣服又臟又破,臉上沾著泥土,手凍得紅腫發紫,小腿和上次一樣腫得比碗口還粗。董永才趕緊將老人扶進屋,拿出盆子點燃柴火讓老人取暖,又打來熱水替她擦洗。
老人沒有立馬坐下,卻顫巍巍地從口袋里拿出厚厚一疊一角錢遞到董永才手中,這時,老人的眼淚“簌簌”地掉了下來。一疊錢加起來才4元,董永才覺得辛酸:老人家看來已經走投無路了,她能再回來就是對我老董的信任。董永才心想,“這次我絕對不能再讓她出去流浪了,我要把她當媽一樣來養,為她養老送終。”董永才用手勢比劃著:“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我們一家人會一直照顧你……”
時間一晃過去了大半年,始終沒人登門尋親,老人就這樣在董永才家住下了。雖然當時日子不寬裕,但董家卻讓老人吃穿不愁。
2005年7月,高溫來臨,董永才在外打工的兒子寄回3000元錢,說是給父母的房間裝只空調。收到錢后,董永才跟老伴商量,給老人家一樓的臥室里安裝空調,李國桂點頭贊同。沒幾天,老人看到自己的房間里突然來了兩個人,對著墻壁又鑿又鉆,她沒見過空調,不知道是什么物件,當“詢問”董永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時,老人干癟的眼眶里閃出淚花。
一次深夜十二點多,老人突然感到肚子疼,董永才背起老人就往村衛生室跑。因為心急忘記帶手電筒,途中摔了一跤,腳踝跌得鮮血淋漓。他忍著疼痛敲開村衛生室門。村醫睡眼蒙眬中看到董永才背著一個老人,奇怪地問:“老董,她是誰啊?”董永才氣喘吁吁地說:“她……她是我的干娘。”那晚,老人輸了兩瓶藥水,一瓶營養液,董永才陪了一個通宵。
2007年,董永才家遭受了一場波折。當年8月,李國桂的雙腿被診斷為股骨頭壞死,需要更換股骨頭,手術費、醫藥費需近20萬元。董永才東湊西借,陪妻子住院做了手術。那段時間,兒媳也已外出打工。年近60的董永才只得醫院、家中兩頭跑,一邊要照顧老伴,另一邊要照看啞巴老人,忙得像個旋轉的陀螺,被折騰得疲憊不堪。董永才決定讓在外打工的兒子董興樹和兒媳回家照顧老人。一開始董興樹不同意:“爸,咱家已這副樣子,你還是把婆婆送到縣上福利院去吧。”但董永才堅持要兒子、兒媳回來,他說:“我已經老了,你娘又生病,你們可要接過擔子啊。阿婆已完全融入我們一家,你要送走她,怎能忍心?”董興樹拗不過父親,只得與妻子趕回家中,繼續照顧老人。
一天,老人拉著董永才的手,嘴里發出“阿哇”的聲音,比劃著要去醫院看望李國桂。在醫院里,老人緊緊握住李國桂的手,又是一陣“嗚哩哇啦”,接著眼淚就一直往下流。她雖然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說話,但她的心意董永才夫婦都懂。
時光飛逝,啞巴老人年齡更大了,疾病也多了。2012年6月,老人的眼睛患上了嚴重的結膜炎。董興樹夫婦連忙放下手中的活,將老人送進了醫院。辦理住院時,由于董家人都不知道老人的姓名,只得在病歷的姓名欄里寫下了“奶奶”二字。唐大鳳每天陪在老人的病床前,給她梳頭、洗腳、倒尿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恢復得很快,同病房的病友忍不住夸獎啞巴老人的“孫媳婦”孝順。
盡管董永才家條件不好,為治療妻子的病還欠了不少外債,但他們寧可自己苦一點,也絕不虧待老人家。每年夏季和春節來臨,董永才和老伴都要給老人添置新衣、新鞋,這也是她最高興的時候。一次,董永才帶著老人去買衣服,路上碰到一位熟人,人家問他:“老董,這老太太是誰?”董永才說:“這是我娘。”那位熟人詫異極了。
啞巴老人在董永才家舒暢地生活著,2013年,她在董家已經整整生活了10年。這10年間,她已成為董家名副其實的長輩。董永才每次走親訪友都會帶上她,稱她為“娘”。一到春節,小輩都會恭敬地把紅包送到老人手中。老人家顫抖著接過錢,然后默默落淚。“婆婆是想家了。”董家人都明白,此時,大家都圍到老人身邊,告訴她:“這里就是你的家!”
團聚,
歉疚女婿找回老人感恩
董永才一家收留陌生老太的消息不脛而走,電視臺也前來采訪他。沒想到,就是這則新聞,使聾啞老太于10年后與親人團聚。
2013年12月18日上午,一輛摩托車在董永才家院壩停下,于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下跪的男子名叫孫敬順,這位聾啞老太是他失蹤了10年的丈母娘張明芝。
2003年8月29日清晨,張明芝到云陽縣看望女兒張世玉后準備返回奉節兒子家中。像往常一樣,女婿孫敬順把她送到了云陽縣平安鎮汽車站,遞給她一張寫有“在重慶巫溪縣文峰鎮下車”的字條,老人登上大巴車后,孫敬順就回了家。不料,老人卻在途中走失。
張明芝失蹤后,她的兒子、女兒和女婿四處打聽她的下落,但始終未果。這讓孫敬順內心飽受煎熬并深深自責:“盡管家人沒有責怪我,但是我心里一直過不去,畢竟是我把丈母娘弄丟了,我沒臉見人。”
2006年,張明芝的兒子張世凡家蓋了新樓,新樓旁邊,一直保留著張明芝居住的舊房。“我總覺得母親還會回來,舊房留著,至少她回家時能找得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張世凡傷感地說。每年春節和母親生日,他們都會在餐桌上多擺一副碗筷。10年里,親戚們都認為張明芝已經去世,沒有想到的是,老人遇上了好心人,仍然活在世上。
2013年12月16日晚,孫敬順在電視上看到巫溪縣通城鎮董永才收留一名陌生老人10年的新聞,他眼睛一亮,立即聯系電視臺。17日上午,當電視臺記者把照片發給孫敬順時,孫敬順激動不已:“啊!媽媽找到了!”
孫敬順迫不及待地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在外地打工的妻子。第二天一早,孫敬順就騎上摩托車,從云陽狂奔22小時,一路打聽到巫溪董永才家,見到了走失10年的丈母娘張明芝。孫敬順長達半小時的一跪,10年來的心結終于解開。
12月22日,張世凡一家給董永才帶去一幅畫,畫里印了副對聯:十年養母深恩心中記,一生手足之情長相依。張世凡說:“董大哥,你一家義務收養我母親整整10年,恩重如山,我們不知道怎樣感謝才好!”董永才笑著說:“我們已經把老人家當成母親。我們現在就是一家人,以后肯定會常走動,用不著這么客氣。”張世凡從包里拿出一個裝有三萬元現金的信封塞給董永才:“董大哥,這是一點心意……”董永才立即板起面孔:“你把咱當啥看了,這個你給我拿回去!”
12月23日上午9時許,張明芝收拾衣物,董永才將老人扶出屋外,孫敬順和張世玉拎著行李準備帶老人回家。出門前,張明芝突然緊緊攥住董永才的雙手,無語凝噎。老人又抬頭呆望著屋門口,瞬間淚流滿面。董永才的孫女沖過來,抱住張明芝的腿哭起來:“太嗲嗲(太奶奶),你不準走,我不要你走……”張明芝也緊抱著重孫女不愿放開。“媽,以后我們會回來,我們現在是一家人。”孫敬順比劃著手勢。半小時后,張明芝才同意離開。
在董家,正房旁的柴間里放著一口沒上漆的棺材。董永才說,這本是為老人家準備的——按照當地習俗,老人年邁時,兒女要提前備好壽材以示孝順。董永才摸了摸棺木說:“現在老人家用不上了,我還可以留給自己用。”“雖然老人家又聾又啞,但她走后,家里肯定要冷清不少。”董永才的一番話,讓在場的每個人都紅了眼圈……
2014年1月31日,正月初一,張明芝一家來到巫溪。一進院子,張明芝非常高興,雙手比劃著要見重孫女董桂欽,小女孩也很激動,一下撲進太婆婆懷里,兩人一邊笑著一邊流淚。張明芝“說”,這是她多年來最開心的一個春節!
董永才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外套、鞋子、棉褲送給老人,張世凡也拿出自家做的臘肉、香腸送給董家。10年愛心傳奇,兩家人變成了一家人,親情與溫暖久久回蕩在小山村里……
2月16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董永才10年義務收養啞巴老人的感人故事,無數觀眾在震撼之余感慨萬分:養育之恩大如天,照顧一個陌生老人十年,一般人都無法做到。董永才詮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含義,壘起了一座足以讓人仰視的道德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