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投保78元,滿65歲即可領7000元/月老農津貼
“為什么臺灣人要當農民?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今年43歲的賴青松說。
他是島內“農委會”的形象大使,10年前從日本學成返臺、當起“海歸農民”。然而,因為少了一紙農地租約,當局不承認他的農民身份,更重要的是,沒地,他入不了農民健康保險,未來也沒福利拿。
在臺灣,年滿65歲、加入農保滿半年以上的農民,每月可領7000元(新臺幣,下同,5元新臺幣約等于1元人民幣)的老農津貼。而所謂“農民”,資格認定最關鍵一條是,“自有或承租農地一分,且依法從事農業工作連續經營滿一年”。換句話說,你只要擁有一塊地,再雇人耕作一段時間就能躺著領錢了。
投資小,收益高,于是乎,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島內企業主、軍公教退休人士爭相轉型“農民”,有些人還會為配偶搞農地,一起當“不耕田的老農夫婦”。而臺當局每年要為150萬或真或假的“老農”補貼1260億元。 有地才算“農民”
家住新北市的蔡先生,即將退休。他想在市郊區買塊地當“休閑農夫”,順便投農保、領津貼。原本看上了幾處耕地,然而動輒每坪(約3.3平方米)數萬元,讓他實在下不了手。相關法令規定,個人名下耕地面積至少要達到1分(約0.1公頃),才能認定是農民,這就意味著他至少得買293.4坪的土地。
后來他去南部找“農保地中介”,價格便宜一些。所謂農保地,就是俗稱的“申請農保專用地”,大都是些不能利用的廢地。中介建議蔡先生找一塊偏遠地區的地,一來價格便宜,二來路途遙遠,自己裝模作樣種點東西,農會也懶得核查。
那塊遠在山中的“農保地”,不僅不通公路,連摩托車都進不去;他一路“上山下鄉”,走了2個多小時才到達那片兩公頃大的野山林——連果樹都種不了,卻打著“農地”旗號,還被分割成20塊,大多數都賣出去了。
中介告訴他,很多時候賣方不知道誰買了地、買方不知道土地在哪兒,但這不影響入農保、申請津貼,自己可以繼續生活在城市里安心拿錢,未來還能把不動產繼承給后代:“5年內回本,活越久領越多,退休好賺啦!”
類似這樣的“休閑農民”,島內比比皆是。臺東市一位食品批發商,名下0.4公頃農地轉租他人,自己坐領津貼;苗栗縣一位校長退休后,隨便種點紅薯,津貼領了兩年;還有工廠老板買1公頃農地,和妻子一人一半,“老農夫婦”月領1.4萬,卻根本沒下過田……
人人爭當農民,因為好處不只有津貼。依照“農民健康保險條例”,島內農保月投保金額為10200元,保費由財政負擔70%、農會負擔27.45%、被保險人負擔2.55%——即每月只需繳納78元。而入農保后,農民可領生育津貼20400元,喪葬補助15.3萬元,身心障礙補助40.8萬元。
由于個人負擔保費過低,導致農保從1989年開辦后,第二年就虧損37億,只能靠當局撥款補救。到2012年,當局已累計撥款1300億元,農保成為巨大的財政負擔,到頭來都要算到納稅人的頭上。
“投保門坎低,農會未實地核查是問題關鍵。”“監察委員”沈美真說,農保人數近150萬,但實際耕作者僅50多萬;12年加入農保5萬多人,各地實地核查比例卻不到7%,清退的“假農民”還不到600人。“有人94歲才來投保,都走不動了才開始務農,合理嗎?” 老農津貼是刷票神器
“假農民”泛濫,“監察院”和“農委會”曾多次提出糾正,相關議案卻一直卡在“立法院”,遲遲無法通過。究其原因,還在于選票二字。
在臺灣,農民申請認證需通過農會,等于所有合法農民都是農會成員。農民只負責生產,而農作物銷售、技術研發等工作,都由各地農會包攬,所以農會的理監事、總干事等職位相當于“肥缺”,經常成為地方派系爭奪的對象,而爭奪的籌碼就是土地。
島內《今周刊》報道,中南部有農會理監事候選人為了提告支持率,不惜買地過戶、“制造新會員”,給每個新會員的土地面積不多不少、正好1分地,形同賄選。
農會籠絡住了大量農民資源,于是在選舉中,它成為藍綠不容忽視的“公關對象”。至于如何通過農會搞定農民,籌碼之一就是老農津貼。藍綠陣營為了“刷農民票”,讓老農津貼一漲再漲,從1995年的3000元/月翻番至2011年底的7000元/月,比“城里人”平均月養老金3500元整整多了一倍。
2011年老農津貼調漲的時候,還引發一陣政治口水。當時,國民黨主導津貼調漲1000元,沿用了民進黨4年前的議案——當年,國民黨強調只能調漲316元,在“立法院”杯葛了民進黨議案,如今政治風水輪流轉,當年的反對者成了推行者。
為了“刷票”,政客們不僅要死死卡住老農津貼不能跌,對“假農民”也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少“立委”可是農會出身、靠農民支持才能一路爬上來。肥了富翁,餓了弱勢
“一塊肉在那里,咬了又不犯法,誰不想咬一口?”新北市三峽農會總干事陳宏文說,“假農民”問題的根源是當局法令漏洞。5月28日,他涉嫌將桃園縣一處保育林地分割售給70人,并協助他們取得農民身份以獲取老農津貼,因此受到檢調機關約談。
以前,臺灣當局為了保護農用地,規定個人必須有“自耕能力證明”才能購買農地。2000年政黨輪替時法令修改,一般人獲得了購買農地的資格,相關福利還能延伸至配偶,間接造成“不會耕田的農民”滿天飛。陳宏文說:“農保條件誘人,加上法令松散、實際從農定義模糊,因此農業人口越來越多。”
“我認識一對老夫婦,名下有臺北市幾百坪土地,光是分紅每年都好幾百萬,因為山里有果園,每月還能坐領津貼,這么惡搞怎能不拖垮財政?”新北市農會總干事、“監委”王英明說,老農津貼用意是幫助農民平穩面對經濟轉型,沒想到好心辦壞事,許多沒下過田的人也想來鉆政策漏洞、分一杯羹,老農津貼喂飽富翁,同時也餓及弱勢。
無奈之下,“農委會”實在等不及,于今年初主動修正行政法規,展開“補漏洞、揪假農”行動,通令各縣市府參與農保案件審查,不再由農會大權獨攬,到目前已清查出“假農民”6萬多人——至少每年能為財政節省50 億。
“有錢買地才叫農民,我們這種真正種地的卻不算,真是令人唏噓。”賴青松說。臺島點擊
《名偵探柯南》成破案教課書
警察看漫畫,能夠預防犯罪嗎?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北地鐵發生砍人案后,臺灣警方擔心模仿效應,臺中市警局要求市刑警大隊研究《名偵探柯南》等動漫,作為預防犯罪的參 考。
警方解釋稱,從過去國內外發生的真實案例發現,兇嫌模仿動漫情節犯案的確實不少,因此從中研究歹徒犯案手法,相信對未來偵辦案件會有很大的幫助。馬英九重要幕僚聚居
臺北文山區成“軍機重地”
島內媒體報道,馬英九團隊的重要幕僚或核心干部大都住在臺北文山區,一有狀況,幕僚們就能在最短時間內碰面會商,儼然就是“文山指揮所”,與馬英九辦公室、馬英九官邸,串聯成三大軍機重地。
媒體統計,包括“國安會秘書長”金溥聰、馬英九辦公室副秘書長蕭旭岑、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李佳霏、國民黨組發會主委蘇俊賓等人,現今都住在臺北文山區。而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殷瑋,老家在云林,與葉乃瑜(“行政院”擬建立的“新媒體小組”中任機要)婚后,兩人一度住在陽明山,最近也搬到文山區,入住“權樞”要津,本人對此解釋:“單純是交通考慮啦!”
偷拿公物回家賣
臺中公務員被曝集體“假簽到”
島內媒體報道,臺中市政府驚曝有公務員集體“假簽到”領干薪,簽完到后就回自家經營的“檳榔攤”、“水電行”、“五金行”做生意,更離譜的是,有人還直接偷市府公物,大方載回家賣;目前有涉案公務員,已被帶往“廉政署”厘清案 情。
對于相關案情,臺中市建設局長吳世瑋表示,涉案的16人包含技工、司機和臨時工,目前已將竊盜部分移送市府政風處進行調查,而集體簽到翹班以及浮報加班費部分,尚在了解中,一定會依法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