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悉數“活”在村寨(村落)里。離開了村寨的滋養,就統統是“死”的資料,只存在于電視、報刊、網絡、博物館以及人們的記憶中。然而,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在近乎瘋狂的城市化和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村寨的數量正急劇減少。據民政部統計,2002年至2012年,我國自然村由360萬個銳減至270萬個。10年間,平均每天消失200多個。
保護刻不容緩。但沉浸在GDP追逐中的大多數人卻渾然不知。
“中國走訪56個民族第一人”施曉亮和他的團隊在民族文化保護的路上已行走了17年?,F在,他們再次出發,開始了“保寨”的漫漫行程。他們稱,要用10年時間記錄、傳播1000個大美村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喚醒” 世人。
拍出民間視角的“國家形象宣傳片”
47歲的施曉亮,平日少言寡語,但只要一談到民族文化、談到村寨,就成了話癆。這個曾經的媒體人,4次自駕走遍全國、拜訪56個民族的傳奇經歷,在圈內小有影響。
“勿庸置疑,現在中國、中國人的形象在國際上存在很多誤讀:土豪、炫富、素質低、喧嘩、吐痰、‘到此一游’、GDP奴隸、越長越像的城市、越來越重的霧霾……其實,中國有最美、最多樣的好東西,這些都‘活態’地保留在鄉村,特別是那些各民族的特色村寨,我稱之為‘大美村寨’。”施曉亮說。
幾年前,有關部門耗資數億制作了一部《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紐約時報廣場大屏播出。這部以名人、景點、高樓大廈填充起來的宣傳片起到的作用卻低于預期。“這些能算是‘最中國’的文化符號嗎?”施曉亮有自己的見解,“意識形態的灌輸,效果有限。世界看中國,最感興趣的不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而是那些中國獨有的元素。”
“這些‘中國元素’,老外更容易接受的另一個名字叫‘非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這些元素活在一些村寨(村落)中。但是,目前村寨保護的現狀卻不樂觀,更多的保護只停留在政策和口頭上,因為文化保護的效果不可能速成,不能為政績加分。特色正在消失,保護刻不容緩。”
“什么叫刻不容緩?村寨里很多‘非遺’傳人大都已年過古稀,后繼乏人,一個老藝人的辭世,往往標志著一門文化絕活的消失。”施曉亮說, “絕大多數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家底并不了解,怎么會自信,又怎么會讓別人尊重?”
施曉亮認為,宣傳很重要。“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全社會對民族文化的保護不夠重視,最根本的原因是宣傳不夠。人們都沒看到,怎么會了解?不了解怎么去喜歡?不喜歡又怎么會重視?不重視又何談保護?因此,需要有人來記錄、傳播。”
去年8月4日,由國家民委指導、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主辦的“美麗中國夢·大美村寨行”活動在北京啟動。作為該活動的策劃人、發起人,施曉亮擔任活動組委會執行秘書長、領隊。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文化是最大的軟實力、是最核心的競爭力’、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國家民委也提出‘十二五’期間在全國重點保護和改造10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大美村寨行’準備用10年時間(2013年-2023年)走訪1000個大美村寨,從影像、文字等不同角度,讓世界了解村寨所承載的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動員全社會重視和保護村寨,保護民族文化。”
施曉亮說,“國家形象宣傳,并非只是‘國家隊’的事,每一個中國人都責無旁貸。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宣傳大美村寨的行列中,拍一系列民間視角的‘國家形象宣傳片’,通過現代傳播手段,讓更多人看到、知道。”
原汁原味的八大村寨
去年11月14日,“大美村寨行·貴州季”正式啟程。施曉亮親自駕車,自北京直奔黔東南。2000多公里的路程,他早已輕車熟路。
“貴州的民族、村寨數量眾多,相對其他省份來說民族文化保持得更傳統、更原汁原味一些。”這是施曉亮第七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
隨施曉亮同行的采風團成員有五個:他的兩個多年搭檔(劉偉和婁平)、一對隨隊游學的父子(做傳統文化教育的王強及其14歲的兒子王小帥),還有一名志愿者(自帶攝像器材加入團隊,協助拍攝、剪輯的90后蔣澤奕)。
“每個成員都很辛苦,但每天都很充實。白天開車趕路,忙著采訪、拍攝,晚上還要撰稿、整理圖片和影像資料等,經常不知不覺到了下半夜。”施曉亮說。
這次行程歷時近一個月,走訪了8個村寨。按順序依次是:
1、黃平谷隴大寨:全村90%的婦女用苗歌對唱
這個村寨是苗族著名歌手阿幼朵的家鄉,720戶、3556人幾乎全是苗族。谷隴大寨群山環繞,森林繁茂,梯田層層,溝壑交錯。寨內苗家吊腳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全村90%以上的婦女能用苗歌對唱。阿幼朵的母親是國家級非遺(苗族老歌)的傳承人,阿幼朵自小浸潤在這樣的民歌氛圍中,耳濡目染。
2、黃平望壩革家寨:仍沿用氏族制度的“羿的后人”
望壩革寨歷史悠久,至少有700多年傳承,是革家歷史文化保存得較為完整的村寨之一。中國56個民族之外,還有眾多未識別的民族。革家人并不承認自己是苗族的一支。他們自稱“羿的后人”,至今仍完整地保存著古僚人的氏族制度和生產生活方式。每個革家人家里的正廳上方,都供奉著弓箭模型,“上謝天星,下安地龍”。
3、雷山西江千戶苗寨:中國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居民多達千余戶。在這里,苗族“原始生態”文化保留得非常完整,被稱為“苗族露天博物館”,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的首選之地。西江千戶苗寨近年來聲譽日隆,對旅游發展和民族傳統保護的關系處理得比較得當,當地苗族百姓從苗族文化中得到了實惠,更有積極性自覺參與到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來。
4、雷山郎德上寨: 惟一列入“國家文保單位” 的苗寨
如果說西江是苗族文化活態的迪斯尼,郎德更像一座價值連城的苗族文化博物館。實際上,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惟一的“國家文物保護級別”的苗寨。整個寨子的民居、吊腳樓、蘆笙堂、風雨橋都是國家級文物。村民們的生活方式、民族節慶、繡花、唱歌、踩蘆笙、跳銅鼓,都是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他們按照祖訓和寨規原樣傳承,一絲不茍。
施曉亮在采訪時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強大的“同化”作用。他們的采訪對象,一位嫁到朗德的外省漢族媳婦,幾年的功夫就被同化得“比苗族還苗族”,不僅唱苗歌、跳苗舞不輸當地苗族姐妹,還繡得一手好苗繡,把苗繡產品集合成了一個小產業,讓寨中人嘗到了民族文化的甜頭。
5、小黃侗寨: 天籟之音“侗族大歌”傾倒巴黎
侗族人常說“飯養身、歌養心”。1986年10月,小黃侗寨的9位侗族姑娘應邀參加“巴黎金秋藝術節”,這些非專業歌手以多聲部、無伴奏的侗族大歌傾倒了整個巴黎。此后,小黃侗族大歌曾幾度在央視春晚等國內外重大演出活動中頻頻亮相,倍受贊賞。
小黃侗寨四面環山,幾百座吊腳木樓依水而建。村內寨外,處處有歌,事事有歌,歌是他們的語言,歌是他們的歷史。村中大大小小的侗歌隊就有20多支,孩子們從小就被母親背在背兜中參加歌隊排練,“不會說話就會哼調”一點也不夸張。
6、高華瑤寨:神秘的“瑤族藥浴”
高華瑤寨只有百戶人家,隱藏在從江縣翠里鄉東部山區的一片林海中。這里山高谷深,層巒疊嶂,森林覆蓋率高達86%,有如世外桃源、天然氧吧。
“黔地無閑草,處處有靈藥”,原生態、純天然、無污染的野生植物,是瑤族人取之不盡的醫藥寶藏。每有客來,鄉親們不是招呼吃飯,而是安排洗“瑤族藥浴”。灶堂里柴火正旺,碩大的鐵鍋中一捆草藥厚厚實實高出了鍋沿,在熱氣騰騰的水中泛著新綠。燒好的藥水倒入杉木桶,人坐桶內熏浴浸泡,讓藥水深入五臟六腑。據說,洗瑤浴可消除疲勞、舒筋活血、祛骨節風寒,使皮膚富于彈性。傳統上,瑤族婦女產后必洗藥浴,三天后可下地勞作。
7、岜沙苗寨:“秦漢遺風”與“槍手部落”
岜沙離從江縣城僅僅7公里,旅游早已形成氣候,但岜沙苗民的“秦漢遺風”卻絲毫沒有受到外界影響。岜沙男子身穿自家紡織的亮甲粗布,以鐮刀剃頭,人手一桿火槍,個個如糾糾武士。這里因被公安部允許持有火槍,而成為了“世界上最后一個槍手部落”,入選“地球上最神秘的21個原生態部落”。 岜沙人信仰樹神、太陽神,世世代代愛護樹木、崇拜樹木。他們生前不做棺材、死后不留墳頭和墓碑的喪葬習俗與栽種生命樹的習俗,都非常罕見,是其樸素生態觀念的表現。
8、從江占里侗寨:不可思議的“生育奇跡”
占里侗寨坐落在深山密林中,是一個植被良好、民族風情濃郁的美麗侗寨。村外蒼山疊翠,門前流水淙淙,一幢幢吊腳樓錯落有致,鼓樓、風雨橋歷歷在目。這里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均為一男一女。占里幾百年來,人口自然增長率為零,很多人將這一奇跡歸功于“換花草”。這兒被譽為“中國人口文化第一村” ,更多是因為這里存有一整套系統的人口文化、生育觀念。
“村寨游學版”的《爸爸去哪兒》
2011年,征得14歲的女兒同意后,施曉亮為她辦理了休學手續,帶她加入到“走進56個民族家庭十年回訪”活動媒體聯合采訪團中來 。180多天,20多個省市自治區,行程8萬多里。“雖辛苦,但女兒學到了其他同學無法學到的知識,受益終生。”
如今,“大美村寨行·貴州季”中,也有一個 “小游學者” ——14歲的王小帥。小帥因對學校生活“感覺心累”,半年多前就退學了。父親王強借擔任“大美村寨行”司機的便利,“半哄半騙地把兒子拉入到這一活動中”。
“王強從事的是傳統文化教育,深知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的重要性,他想讓兒子來一次‘村寨游學’。兒子是游學的主角,父親是陪讀者,我和另外幾個人就成了游學的督導。”施曉亮說。
這次“村寨游學版”的《爸爸去哪兒》,讓小帥收獲頗多,從最初的厭煩到漸漸喜歡。長途遠行讓他學會了忍受和適應,每天與各色人等打交道讓他學會了溝通與交流,村寨的體驗讓他知道了中國的民族文化很美、很豐富。他學會了攝像攝影,學會了傾聽別人的意見。
小帥在《游學日記》中寫道:“這些天雖然經常上不了網,但我與爸爸這一行人大部分的時間里都很快樂。”
“小帥是在爺爺奶奶的寵愛下長大的。通過這次活動,小帥提升非常明顯,有了團隊意識,能把交代的工作提前完成。在接觸了幾家特困戶后,有了同情心、感恩心、知足心。同時,在少數民族村寨里面,視野開擴了許多,見到很多以前想都想不到的世界,孩子非常開心快樂,我們做家長的也受益匪淺。”王強對兒子的變化感慨頗多,他在活動結語中寫到。
剛開始時,小帥經常向“施大爺”抱怨“飯菜不合口,貴州任何菜里都放辣……” 幾天后,“施大爺”欣喜地看到了這個“差生”的不少優點:“他耐受力強,機靈聰明,辦事能力強。每次鎖車門,總忘不了逐個車門拉拉試試,比他爹細心;他責任心強,交待給他擦拭車窗的任務總是完成得很好,這在叛逆期的年齡來說,實屬不易……這個年齡的孩子,課堂上給不了他們全面的營養,經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我們的村寨游學活動,今后還將開展。讓大家特別是孩子們知道,真正好玩的地方、有價值的地方,不是在迪斯尼樂園、游樂園,而是在我們神秘而充滿魅力的村寨里。”施曉亮說,“傳播民族文化也得從娃娃抓起,這也是對孩子進行民族文化宣教的最好方式。”
建立“中華非遺影像博物館”
打開“大美村寨行”活動的官方網站“中華村寨網”,內容的精彩和豐富令記者眼花繚亂。這是施曉亮和他的團隊幾年來,小鳥筑巢般一點一點構建起來的“我們自己的平臺”。
以此為基礎,他們與很多媒體合作,星火燎原地把影響輻射開來。其中,騰訊網以新聞、圖片、視頻、公益等多個頻道與活動全面合作,騰訊名牌欄目《中國人的一天》為“大美村寨行”制作了專輯,在社會各界獲得了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