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感嘆,保護村寨比保護故宮還要難。
前段時間,本刊執行總編郭曉東從某縣城回京,感嘆“該城雖小,但現在也被城鎮化推動得‘高大上’了,北京的很多影子都可以在那兒找到,但唯獨缺少特色。”
從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般在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自毀特色,千城一面,個性幾乎消失殆盡。無法想象,多年后,面對后世子孫,看著那些拆掉老村寨、舊胡同、古巷子后建起的高樓大廈,我們真的會驕傲嗎?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只有關注天空,才有希望。言外之意,便是一個民族如果目光短淺,只看腳下路,不看頭上天,那么便沒有未來。
國務院參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嘆息, “傳統村落的消失,不僅是燦爛多樣的歷史創造、文化景觀、鄉土建筑、農耕時代的物質見證遭遇到泯滅,大量從屬于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隨之灰飛煙滅。如果這些東西都消失了,我們到哪里去尋找鄉愁?”
或許有人會羨慕施曉亮能夠親近這么多民族,但只有他和他的團隊才知道,民族采風活動是實實在在的“文化苦旅”。在這個過程中,他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但更多的,是對民族文化面臨消失險境產生的憂慮和無奈。
村寨文化一旦消亡,便不可復制。
每個中國人,都應肩負將村寨文化挖掘、保護、傳承下去的責任,不作旁觀者。唯此,村寨,這個中國活生生的文化符號的逐漸消失,才不會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焦慮。
丟失傳承了幾千年的村寨文化,我們的靈魂將皈依何處?
保護村寨,就是保護我們中華民族的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