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18日凌晨,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于墨西哥城去世。
87歲高齡的他,曾經影響了中國一批作家。“多年以后,站在行刑隊面前的時候,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想必會記起父親領他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是《百年孤獨》的開卷句式,在莫言、蘇童、韓少功等作家一遍一遍地模仿中,“馬爾克斯”甚至變成一種句式,直到余華的《兄弟》依然重復地使用著。
莫言第一次接觸到馬爾克斯是在1984年年底,小說給他的震撼足以讓那一年都變得難以忘懷。80年代的中國文學土壤還很干澀,雖然傷痕文學、尋根文學已經萌芽,但莫言說自己頭腦中還殘存著傳統的文學觀念,馬爾克斯的小說解放了他的頭腦禁錮,“我為什么沒有早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
一直苦惱沒東西可寫的莫言,被“解禁”之后迫不及待把童年經歷化為靈感,這才有了后來的《紅高粱》。“我這個年齡的作家每個人都承認受到馬爾克斯的影響,我想在于我們個人的經驗跟他是合拍相似的,他使我們發現了自己。”
“馬爾克斯是灼熱的高爐,我們都是冰塊,我們一旦靠近它就會蒸發掉,惟一的辦法是要躲開它、遠離它,千方百計的走自己的道路。”在與馬爾克斯“搏斗”的這些年中,莫言對他又愛又恨,卻又無法擺脫,也許像張小嫻說的“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可以讀他,總能以自我的體驗品出不一樣的馬爾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