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主義”這個名詞的出現帶有偶然性意味,上世紀初,當立體主義的主將喬治·布拉克在卡恩韋勒畫廊展出作品《埃斯塔克的房子》時,評論家L·活塞列斯在《吉爾.布拉斯》雜志上評論說:“布拉克先生將每件事物都還原了……成為立方體。”這種畫風也因此得名。立體主義主張在畫面上將一切物體形象破壞、肢解,然后再加以主觀的拼湊、組合,以求立體地表現出物體的不同側面,即表現出二度、三度空間,甚至是四度空間。藝術家們最早談的是立體主義,畢加索把被鏡頭(或者是視線)遮擋的那一部分強弩著到一個平面上,用2D的形式來表現3D的現象,而達利更厲害,不畫3D,畫夢,在達利的夢境中,鐘表像河水一樣流淌著,軟綿綿地掛在樹上、耷拉在桌子的邊緣……達利把時間給控制了!
回到現在,藝術家那危利用空間的規律,用精密的數學計算制造出華麗的錯覺,他的新作就是把2D的作品轉化成3D,3D給人帶來錯覺,藝術家恰恰是利用這種錯覺。夏小萬試圖消解平面繪畫的二維性,在空間中探索繪畫的立體奧妙,藝術家通過自己的智慧,在有限的知識文庫、思維意識里挖掘、開拓無限的領域、空間,這正是藝術的價值之所在。人們在這種多維度的絢麗絕妙的視覺呈現中享受悅然,然而就像維度空間在隨著已知事物、規律不斷增加地同時持續帶來驚喜一般,維度的盡頭一樣充滿未知,并且隨著已知世界無限延伸,而我們持續追尋的意義正是回返給我們疑問追尋的意義,這也是一種維度的詮釋。
立體主義(Cubism)
又譯為立方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1908年始于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從許多角度對對象進行描繪,將其置于同一畫面中,來表達對象物完整的形象。物體的各角度交錯迭放造成了許多的垂直與平行的線條角度,散亂的陰影使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造成的三維空間錯覺。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造出一個二維空間的繪畫特色。
立體主義在二十世紀有兩個派別。一個是洗衣船派,也就是正統派。這個派別的代表是巴勃羅·畢加索和喬治·布拉克。畢加索的《夢》作為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詮釋著立體主義的內核,這幅畫展現出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三維空間的新手法。布拉克在《埃斯塔克的房子》中以獨特的方法壓縮畫面的空間深度,使畫中的房子看起來好似壓扁了的紙盒,而介于平面與立體的效果之間。另一個派別是蜂窩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體主義畫家為代表的。立體主義的出名也是由這些蜂窩畫家所催化的。
提到立體主義,薩爾瓦多·達利是不可漏掉的,他在畫作中探索立體主義,這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畫家用一種自稱為“偏執狂臨界狀態”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誘發幻覺境界,將夢境的視界挪移到畫布上,以一種扭曲、變形的怪誕姿態建構出令人驚異的維度世界。在他像迷霧一樣的作品意象中,那幅《記憶的永恒》(1931)最讓人難以忘懷,在平靜、詭異的純色風景里,癱軟地掛在樹枝上的鐘表,承載著怪誕、離奇的潛意識幻覺感和個人夢境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