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北京軍區的三十八集團軍,成為救援行動中的“常客”,是因為其擁有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萬余解放軍和武警部隊,670多名將校領導干部,陸軍、空軍、二炮以及武警部隊和民兵預備役多兵種協同——有重大災害的地方,就有中國軍隊的身影,此次云南魯甸地震中亦如是。四級指揮
根據《2013中國國防白皮書》,我國目前已組建抗洪搶險應急部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等9類5萬人的國家級應急專業力量。
“我們沒想到這支部隊的規模有這么大,組建得這么快。”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林家彬曾對媒體說。
中國軍隊救災應急能力建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是空白。1964年,中國首次核試驗成功后,方才組建第一支防化醫學應急分隊。
1998年抗洪后,中央軍委確定19支部隊為抗洪搶險專業應急部隊,主要由工兵和舟橋專業部隊構成,佩戴由“鉤鎬與船槳”圖案和“KHYJ”字母組成的紅臂章,承擔著全國七大流域、九條江河和兩大湖泊的抗洪搶險任 務。
2006年,中央軍委批準頒布實施《軍隊處置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參加地方搶險救災”明確規定為解放軍應急主要任務之一。
兩年后,汶川地震,113080名官兵參與救援,涉及陸、海、空、二炮等所有軍種。
也是在此次救援中,時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馬健少將,首次對外公開了軍隊在抗震救災行動中的四級指揮體制:第一級為軍隊抗震救災指揮組(四總部有關領導組成);第二級為軍區聯合抗震救災指揮部;第三級為各責任區指揮部;第四級為作戰救災部隊。
但根據災害規模以及投入兵力的大小,這四級指揮體制會發生調整變化。此次云南魯甸地震救援中,經總參謀部批準,成都軍區成立了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分魯甸、巧家、會澤3片建立責任區,不過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聯合指示中,并沒有出現總部抗震救災指揮組的字樣。專業部隊與就近原則
“就近”,是中國軍隊災害救援的第一原則。這也是成都軍區三次擔負救災任務主力的原因,其最大意義在于能快速調集兵力,迅速開展救援行動。
“就近原則”的另一個意義還在于,救援部隊對當地特殊地理環境、氣候的適應性。在青海玉樹地震發生之后,蘭州軍區第一時間調派的參與救災的官兵,大多數都有執行高原任務、抗高原反應的經驗。
汶川地震之后,中國軍隊非常重視應急專業力量建設。2010年4月20日,時任總參謀部應急辦主任田義祥曾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說,專業救援部隊每個戰區各有(至少)一支,每支救援隊各擅所長。
以救援行動中的“常客”、隸屬北京軍區的三十八集團軍為例,其頻頻“出鏡”即是因為擁有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由該集團軍工兵團為主組成。
武警水電、交通部隊也相繼納入國家應急救援體系。而正在進行的云南魯甸地震救援行動中,武警水電、交通部隊成為搶修道路、對堰塞湖實施爆破的主要力量。能吃熱飯能洗澡
魯甸地震報道中,一條救援官兵“渾水泡面”的新聞頗引發些爭論。究其原因,在于解放軍應該有著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統。
2008年,時任總后勤部司令部戰勤計劃局局長謝維寬曾對媒體介紹,救援部隊后勤保障系統,包括救災部隊的隊屬后勤力量、軍區戰役后勤力量、總后勤部所屬戰略后勤力量的三級后勤保障。
根據介紹,按照軍隊的規定,救援部隊首先要配備兩到三天的野戰干糧。除此之外,還必須帶一個星期的“生給養”。軍隊組織的飲食保障,主要是運用軍隊的自身裝備,也就是有炊事拖車,也有營、連、排的炊事單元,利用這些裝備來組織熱食保障。
不過,在救援部隊抵達救援地初期,由于道路損壞、地理環境惡劣等各種因素,執行救災任務的官兵宿營、伙食、看病、裝備修理和油料保障等還處在臨時應急狀態下,并不一定能達到后勤保障要求。
缺水的情況同樣出現在舟曲泥石流救援行動中,當時整個縣城只有兩三個水源地,搶險部隊進來以后,只能吃干糧,沒有平地,車沒處停,帳篷都沒處搭,居民沒法安置。
8月6日凌晨,云南魯甸地震救援現場,第一輛凈水車正式啟用,每天可保障3000-5000人的用水。另外還有兩輛淋浴車用來解決災民和救災官兵的洗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