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槍響打破山村的寧靜,得到的反應不是恐懼的驚叫,而是歡樂的吶喊——這是中國唯一一個官方鼓勵持槍的村子。
“我們大概從15歲就開始帶槍。”賈新山(音)說。他穿著亮閃閃的黑衣服,手指放在木槍的扳機上,游客們紛紛和他拍照。“我們是中國最后的持槍部落。”這個部落名為岜沙,坐落在中國西南的貴州省。
在這里,村民可以擁有步槍,但僅限于為游客表演時使用。中國非常警惕社會動蕩和犯罪,因此禁止大多數平民擁有槍支,這給村子里的火藥味兒一種非法的感覺。
賈新山說:“我們曾經用槍保護村子。”他每天都表演舞蹈和鳴槍。“現在我們帶槍為吸引游客。”
岜沙的木屋依山而建,居住著中國的苗族。他們約有1200萬人,講自己的語言比講漢語更自在。“苗”這個名稱起初是指17世紀誓死反抗政府向南推進的山地部落。那時,當地人被迫進入高山地區生活。中國末代王朝清朝結束后,苗族初次作為少數民族獲得官方承認并得到有限自治權。30多年后中共掌權時,這種地位延續下來。
岜沙村民說,現在那里只剩下一位制槍人。這個名叫滾老圣(音)的師傅說:“做一支槍需要兩三天。是我父親教的我,因為他愛槍,而且特別擅長打野鳥。”但如今,當地人寧愿從旅游團身上賺錢。“現在你花一天去打獵,還不知道能打到什么。所以不如去干活,完了買點兒肉。”
這里的很多村民都姓“滾”,這個字的拼音碰巧是Gun,在英語里就是槍的意思。當地人說,打獵基本上被禁止,以保護野生動物。除了表演以外,村民也不可以放槍。
● 摘自《參考消息》總第20168期,原載法新社網站美國演員靠“贊美中國”成名
● Simon Denyer / 文
一名美國大兵開著吉普車在擁擠的中國街道上急馳,撞倒一名老婦人。他跳下車,隨手扔給老嫗一點錢,“給你,老太婆,你不該在大街上走來走去。”他咆哮著,結果被一群憤怒的中國義士暴揍。
這是一部中國電視連續劇的劇情,場景平淡無奇。曹操,這個來自美國洛杉磯,本名Jonathan Kos-Read的演員對大兵的角色毫無興趣:“我拒演了那個角色。”他會講流利的中文,過去14年里,因在中國電影和電視劇中飾演西方人成名。
中國電影業現正蓬勃發展,就拍攝的電影數量而言位居世界第三,按照票房收入排名則位居世界第二。對許多中國人來說,現年41歲的曹操是一張熟悉的面孔,盡管他在西方默默無聞,但他在中國已經拍了大約100部影視劇。
通常,曹操接手的角色有四五種類型,其中夾雜著民族自尊、對歐美生活的著迷和關于西方的無把握性。有一種角色被曹操稱為“不合時宜的人”,即愛上一個中國姑娘并展開追求的西方人。姑娘在他和一名中國追求者之間猶豫不決,但曹操說,她最后總是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接受中國追求者。另一種角色是所謂的“傻子”,這個外國人來到中國但看不起當地文化。最終,隨著對中國的了解不斷加深,他改變了看法。“中國人未必需要贊許美國,但他們需要美國贊許他們。”
雖然那部有美國大兵的電視劇也許反映了美國人蠻橫無理的公式化形象,但如今極少有人請曹操飾演來自美國的反派角色。
撇開政治不談,影視劇中對美國人和歐洲人的描繪反映了中國對西方的多樣化、多層次態度。中國人對西方的著迷在曹操常演的一類角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其實是中國編劇想對自己的文化做出一些評論,但覺得從一個外國人嘴里說出來會更有分量。”例如,曹操飾演的角色也許會在某個場景出現,主要就是為了插進一句“在我的國家,大家會團結在一起”之類的話。還有一種角色是“好朋友”,或者說是作為地位標志的西方人。“(中國)主角必須是一個國際人物,所以他必須有一個外國朋友,或者有一個外國助理更好。”曹操說。但最近他在飾演一種新角色——“真正的人,首先是一個人然后才是一個外國人的角色”。
對于是否因強化固有的公式化形象而背叛了自己的文化,曹操回答稱“這是所有少數民族演員都會遇到的問題”,包括好萊塢的美國黑人和亞洲演員,“因為在一定層面上,你代表了自己的種族”。
曹操對西方人的公式化形象持謹慎態度,也對西方影視如《功夫夢續集》和《紙牌屋》里淺薄的亞洲人物形象持批評態度。他說:“無論是中國塢還是好萊塢,在展現發生在其他國家、其他文化里的事情時應當更注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