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社科院社會所所長楊建華:學會讓行,需要他律
●診斷書:斑馬線讓行的倡導在杭州已經有好幾年了,在中國大陸的城市中也算實施得比較早的一個。但這與市民的滿意度、預期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私家車不能很好地讓行,首先是因為制度的約束,相關部門對出租車、公交車有這方面的剛性要求。但目前,對于私家車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且私家車分布面廣,如果要建立制度,執行成本也比較大。
私家車主會認為,沒能做到,你也處罰不到我,缺乏自律的意識和輿論監督的氛圍。車主內心對不讓行并不會感到不安。
●藥方:不讓行,有人會給你拍照,給予相應的監督,形成輿論批評氛圍,讓車主能自覺自律,消除安全隱患,還可以通過宣傳引導,強化交通參與者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這是一種文明的折射,這種行為處事能體現出自己的品位,最終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
他律同樣重要,一種剛性的規制是有必要的,例如設立一種類似社會信用的建構,如果不守信用,其他方面會受到限制,并會在社會信用中記上這么一筆。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吳偉強:交通效率低,其實也是一大癥結
●診斷書:公交車能在斑馬線前很好地讓行,是因為他們內部有嚴格的考核制度,私家車目前只有交警拍照來進行監督。其實,在斑馬線前讓行,大多數人都會有這個意識,只是不讓行的處罰較輕,約束少,有些司機存在僥幸心理。
還有一點是我們的習慣沒有養成,在國外有些國家,無論是開車的還是走路的,大家都會自覺地去讓,而我們還沒有養成這種思維方式,再處罰也很難治。
還有一種情況,我自己也碰到過,我在斑馬線前讓行,結果行人也讓我,最后我啟動,他也開始走了,這種步調上的不一致多了,讓司機覺得等著是浪費時間,還不如直接沖過去。
●藥方:交通效率太低也是一個因素,本來半小時能解決的路程,結果要開1個多小時,造成司機行車焦躁,想快點快點再快點。其實如果路上不太擁堵,可能很多司機就會放慢車速的,畢竟心態很平和。
我認為目前階段可以向公交車學習,處罰從嚴,用倒逼機制,但這也只是切入口,還需要從根子上去培養意識和行為習慣。
本報記者 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