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說體
秋風已起,春晚的總導演還沒有任何消息,往年這時候,性急的媒體已經(jīng)開始拼湊節(jié)目單了,可今年,他們的話題是:春晚會不會停辦?
好在昨晚央視微博發(fā)聲了:好飯不怕晚!這意味著希望春晚停辦的人群又要失望了。停辦春晚的呼聲,并不是第一次響起。在趙本山被過度消費之后,春晚就已經(jīng)開始享受國足的待遇:年年被喊“下課”。去年兩會期間,更有政協(xié)委員正式提案停辦春晚,而且響應者甚眾。曾經(jīng)是全國人民“年夜飯”的春晚,為何會淪落至此?
——過度包裝。春晚誕生之初,簡樸自然,演員有親和力,節(jié)目接地氣,怎么看都是“老百姓的年夜飯”,可近些年的春晚,如同一個濃妝艷抹的大姑娘,笑都不敢笑,一笑粉就掉,道具、燈光、舞美無所不用其極,看上去高大上,可感覺卻離咱老百姓遠了。
——節(jié)目注水。春晚在娛樂國人的同時,也成了娛樂圈最擁擠的名利場,阿貓阿狗誰都想露臉,于是乎,春晚演員、節(jié)目、主持人越來越多,可真正讓人難忘的有幾個?經(jīng)典節(jié)目還是有的,可四五個小時的等待,就為了一兩個節(jié)目,觀眾會感覺值嗎?
——奢靡。很多人都覺得,春晚請的腕兒,吃的是盒飯,拿的是零花錢,花費應該不會多,可據(jù)滬上著名電視人葉惠賢透露,近些年春晚(包括地方臺)每年花費都超過五個億,是建一千多所希望小學的費用,燒這么多的錢,辦幾桌“年夜飯”,是不是有點敗家?
但停辦春晚,顯然不能包治百病。春晚的意義遠不是一臺晚會——對普通百姓而言,春晚如同放爆竹、貼春聯(lián),沒有了春晚,是不是會少一些年味兒?對海外游子而言,春晚是一個思鄉(xiāng)的載體,沒有了春晚,年三十的時候,他們會不會有“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孤獨?對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而言,春晚已經(jīng)上升為一個文化符號,這其中,有我們共同的記憶、歡樂、淚水,甚至價值認同……
30多歲的春晚,如同人到中年,過分嬌寵自己,心寬體胖,富貴病纏身,應是減肥,而不是斷炊。央視已經(jīng)說了,春晚不僅會辦,而且會辦得更好,人家還歡迎社會各界建言,我就大膽“建”個“言”——30多年來,春晚所有的要素都在做加法,能不能從今年起嘗試做一點減法?贅肉臃腫,減減更健康!
汪 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