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文件,明確了公車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全國范圍內公車改革的大幕正式開啟。據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的估計,本次車改帶來的綜合節支率將會提升到50%左右。如果全國年度公車耗費的綜合成本以傳聞中的3000億元作為假設的具體數量依據,那么車改到位之后,每年因車改減少的支出將達到1500億元以 上。
作為“三公消費”之一的公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稱為“車輪腐敗”,被公眾所詬病,但總是不了了之。公車改革所涉及的利益面太廣無疑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而這次之所以敢于推動全面改革,一個可能的情況是:環境不一樣了。自十八大以來,確實透露出新氣象:比如“八項規定”遏制了多年以來普遍存在的公款吃喝問題,其中一些經驗可堪參 照。
公款吃喝能得到遏制,是因為有配套措施。“八項規定”出臺后,為了不讓其成為“一紙空文”,相關部門專門監督落實這些規定,并對此進行跟蹤反饋。據中紀委監察部于2014年1月8日發布的消息,截至2013年12月底,各地及中央和國家機關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共計24521起,處理30420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7692人。這樣認真對待中央決定的局面,在以往并未有過。
當然,一個好的改革舉措是否能夠得到貫徹,并不簡單地取決于中央的嚴刑峻法,同時還必須激勵相容,即改革所想要達到的目標和所采取的措施應當相匹配。從目前來看,以發放車貼取代公車,確實是一個可采取的方式。更為重要的是,此次文件中明確了司局級以下車貼發放的數額,甚至強調“地方公務交通補貼標準不得高于中央和國家機關補貼標準的130%”,更是前所未有。
很多人將發放車貼解讀為對公務員的變相漲工資,此前不少地方政府在進行公車改革時,都采取過車改補貼辦法,但是因為缺乏統一標準而備受質疑。以2009年杭州啟動的車改為例,局級干部每月2600元,更為夸張的是2009年8月遼陽市弓長嶺區的車改,區長的車改補貼高達每年8萬元。事實上,當中央車改補貼發布之后,不少此前已經進行了車改且標準高于中央的地方政府就已經著手下調標準,據悉溫州車貼中最高標準要從3100元下調到1410 元。
車改大幕剛剛打開,我們很難說其必定會成功。但是從這次車改的舉措來看,顯然有一些與以往不一樣且頗有新意的做法。我們關注車改,當然是因為每年涉及幾千億財政資金,值得認真對待。更為重要的是,在改革步入深水區、利益結構愈發多元的今天,各項改革該如何深入且能順利?一句話,那就是“中央有權威、激勵在相容、方案可操作”。
而最重要的啟示,卻是最樸素的道理:不應該對不合理的現象無限容忍。有時候你會覺得,中國的老百姓實在太體諒別人了。但如果把心態放回原初狀態,便會覺得這是多么荒謬多么不合理的事情。其他國家沒有這么多公車,其他人沒有公車照樣上班出差,為什么中國的公務員離了公車就不行了?這樣的感慨,現在幾乎沒有人在媒體上說了,因為“太幼稚太天真”,而這才是最大的道理。
然而這并不能責怪民眾,而是一次又一次無望的改革讓民眾失去信心。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對這次車改不吝于給予鼓勵的掌聲,這掌聲不僅是針對具體的條文和技術,更是希望能夠借此挽回民眾的信心。中央權威在改革初期當然重要,但要讓改革成果鞏固,還得依靠法治,依靠民眾自下而上的監督,這才是一條成本較少且可持續的路徑。不獨公車改革如此,其他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