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7月底,蒙牛乳業泰安有限公司負責人在青島即墨市向各養殖場宣布,自8月1日起,青島、煙臺和威海等地的牛奶收購價格從上個月的4.5元/公斤降至3.5元/公斤。與之相對應的是,雀巢、伊利8月份在當地的收購價都在4.2元/公斤之上。蒙牛方面給出的降價理由是,囤積的進口原料粉減少了國內原奶需求;乳品消費需求疲軟,原奶嚴重過剩;膠東半島運輸半徑太長,影響鮮奶質量。無奈之下,膠東半島的部分奶牛養殖場聯合起來向蒙牛要說法。幾經博弈后,蒙牛日前通過萊西市畜牧局口頭通知當地各養殖場:自9月16日起,收購價格在8月份3.5元/公斤的基礎上上調0.4元/公斤。
鮮奶收購價突降1元
9月15日,青島萊西市。萊西市一家奶牛養殖小區負責人指著總投資1200多萬元的場區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按照蒙牛方面的要求,這里將打造成膠東半島標準化養殖基地,但如今不僅當初承諾的300萬-400萬元無息貸款無著落,鮮奶收購單價又降至3.5元/公斤,再除去0.1元/公斤的運費,養殖場已入不敷出。
在與奶牛養殖場合同尚未到期 (2012年2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的情況下,蒙牛于今年5月29日與膠東半島12家奶牛養殖場重新簽訂了一份五年期合同。比較兩份合同發現,新簽訂的合同取消了2.8元/公斤的最低保護價,并在“隨行就市”定價的基礎上補充了“根據供給關系”。
“去年下半年 ‘奶荒’的時候,來膠東半島高價搶奶的是蒙牛,如今以各種理由限收、拒收、降價的又是蒙牛。 ”青島市一位與蒙牛合作7年的奶牛養殖場負責人對此表示很傷心。
煙臺萊陽市一位奶牛養殖場的負責人也表示:“如果說隨著行業一起波動,我們可以接受,畢竟養殖業存在周期性,但為什么雀巢、伊利在當地的收購價還是4.2元/公斤,蒙牛卻突然降到3.5元/公斤? ”
產銷割裂
“原奶過剩”,是記者在走訪過程中聽到的最多的解釋,這更讓當地養殖戶、奶農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短短半年的時間,就從“奶荒”轉變為“過剩”?
山東省奶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省奶牛存欄量為125萬頭,同比下降3.7%;奶類總產量為280萬噸,同比降低5.05%。
另外,山東省繼2013年乳制品總產量同比下降 14.34%后,2014年上半年下滑勢頭依舊。 1-6月,全省累計液態奶產量為 109.61萬噸,同比下降6.7%,僅6月份就下降23.24%。
山東省奶業協會會長張志民分析稱:“去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出現的暫時性‘奶荒’,導致國內奶粉進口商和下游乳企對2014年的奶源供需形勢作出了誤判,于是從2013年第三季度到今年上半年大量進口和囤積乳粉。 ”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進口乳粉85.4萬噸,同比增長49.08%;乳清粉 43.4萬噸,同比增長14.72%。 2014年上半年國內進口乳粉同比增長75.2%至68.2萬噸。囤積的高價進口乳粉需要消化,且還要承擔誤判造成的巨大損失。
根據山東奶業協會近期對青島、煙臺、濰坊、淄博等12個市、28家奶牛養殖場的調研,蒙牛在膠東半島的表現只是目前奶業形勢的冰山一角。濟南、泰安、東營等地的奶農反映,一些乳企對日產1噸左右的奶站,在沒有預先告知的情況下已經拒收。
畸形布局待解
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人均奶類占有量為 26.96公斤,“這個時候就出現‘過剩’,確實很難理解。美國、德國出現過‘爬坡頂’,怎么也上不去了,但是背景不一樣,它們是在人均占有量為 260-300公斤的時候出現的。 ”乳業知情人士介紹。
在乳業人士看來,蒙牛此番在膠東半島掀起的鮮奶收購降價風波,恰恰是長期以來國內乳業格局混亂的縮影,高投入、高產出的發展模式終究不適合中國奶業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走自己的道路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良策。
從上游奶牛養殖業來看,養殖成本并不因為原奶價格波動而變化,占比近八成的飼料成本一直都在上漲。目前國內奶牛牧場飼料大多為苜蓿草、燕麥草、青貯玉米和豆粕、棉籽,其中大部分如苜蓿草、燕麥草和棉籽等都是從國外進口。
張志民稱:“在國際上,牛奶主要針對的是中低端消費人群,是老百姓都喝得起的產品。目前國內乳品生產成本、加工成本和流通成本高企帶來的高奶價現狀,不利于擴大奶業內需。 ”“我國已經進入高奶價行列,產品生產成本持續走高,受國際市場影響越來越大,高奶價已成為制約中國乳制品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
究竟有無破局之舉?一位乳業資深人士介紹稱,中國臺灣地區發展奶業的經驗就值得大陸參考,即大力發展本土巴氏鮮奶,適當進口常溫奶。這對目前國內乳制品市場結構而言,將會是顛覆性的改革。
長期以來,乳品大企業為了解決北奶南運的難題和搶占市場份額,大力發展便于保存、突破運輸半徑限制的常溫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