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俞敏洪遭遇到很多質疑,以至于他不得不發微博回應:“最近談論在線教育不斷升溫,有些媒體和公司把新東方描述得好像已經分崩離析,恨不得馬上唱衰新東方,迫不及待到了不惜編造謠言。而實際上新東方一直健康成長。我認同在線教育對于傳統面授是一種挑戰,但我更認為是對傳統教育的互補而不是取代。另外,做教育要把教育精神和互聯網精神結合才能真正做好。”
一年前,在新東方20周年慶典上,俞敏洪發表了《堅信理想的力量》的演講。他提到,新東方站在最好的歷史關口,也站在最危急的關口:“在過去的兩年中,投入教育的公司,不管是傳統的還是高科技的,已經達到3000多家,每一家都是新東方潛在的對手,每一家都有可能把新東方推翻掉。”
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壓迫下,很多傳統行業面臨危機。
“我一直不認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會給教育帶來本質性的沖擊。”接受記者采訪時,俞敏洪說。
在他看來,新技術對學習效率的提高、教學方式的改變以及教學工具的革新,都會帶來重大變革,但不存在“互聯網教育會推翻傳統教育”這一說。“新東方一邊在做移動互聯,一邊在開教學點,而且每開一間都坐滿了。”
2010年,網易免費推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等著名學府的公開課,吸引了眾多好學之人。但俞敏洪仍堅持認為:“可以互相補充,但不可替代。”
“如果今天不是面對面采訪,而是視頻采訪,我們絕對不可能交流這么多,我也沒有耐心接受一個小時的采訪。這就是面對面帶來的好處。”他說。
俞敏洪更多的興趣顯然還是在傳統的課堂教育方面。2013年,俞敏洪接手創辦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這是一所他“期待的大學”,甚至成為了他經營新東方的現實目的之一:“因為新東方垮了,我就沒有錢投到耿丹學院來了。”
在他的心目中,這種有一才有二的邏輯,不僅適用于企業,也適用于人生。而事實上,在他與記者的交流中,更多談論的,不是生意,而是人生。
或許,一場精彩的人生,就是一次精彩的生意。
“一旦人酒足飯飽,哲學思想就會冒出頭腦。”他特別強調,“我就屬于,每天喝酒吃飯,但是能夠在空余時間想著去做一些有點意義事情的類型。”
《中國周刊》:創辦新東方,現在又辦大學,你怎樣看待這樣的規劃?
俞敏洪:人活三條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性命就是確保活下去,不被餓死,有房子住,有輛小破汽車開。生命就一定要有尊嚴,包括事業成就、愛好以及尊敬。而使命則并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有。
我發現,我不知不覺就跟中國教育某些方面的使命結合在一起了,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只能沿著這條路往前走。我很難想象我的使命是天天游山玩水。
《中國周刊》:你什么時候開始有使命感的?創業的時候嗎?
俞敏洪:做新東方的時候,很難說有使命感。當時的目的就想賺一筆錢以后去美國讀書。但是做著做著,做成了美國的上市公司,使命感自然慢慢就被勾引出來了。
《中國周刊》:你說的哲學思想指的是什么?
俞敏洪:思考宇宙的存在,思考個人的存在。
《中國周刊》:你的思考有成效嗎?
俞敏洪:基本上知道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中國周刊》:比如,辦大學?
俞敏洪:應該是之一。我覺得,我能做的可能不僅僅是只辦一所大學。
《中國周刊》:為什么?
俞敏洪:我是這么想的,把錢都留給孩子,肯定對孩子是最不利的。把錢捐給某一個機構,讓這個機構去做善事,我還真不放心。重要的是,既做善事,又能可持續。這是人的無聊,但也是人的意義,希望死了以后,人家看到這個東西是誰干的。虛榮心在作怪。
《中國周刊》:的確,現在很多企業家都開始思考傳承。
俞敏洪:我傳承給家庭的應該是家風。對這個世界的傳承,我覺得主要還是精神遺產,如果我有生之年可以留下一些著作或者語言,300年以后人們還在讀的話,就了不起了。
《中國周刊》:你說的是立言。
俞敏洪:對。其次才是大學。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從沒想到他的言論會被留下來,因為他是授而不作的。所以精神遺產的流傳并不是你想留就留的,而是不經意的。所以,能留下精神遺產的人物并不是很多。
實際上,我離這個太遙遠了,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