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兩國的經濟合作成果,馬上就會反映在消費者家里的“菜籃子”上。讓消費者感到興奮的中荷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是中荷建交以來兩國合作的首個體系化食品安全項目。承擔這個項目的是伊利歐洲研發中心,該機構是剛剛揭牌成立的,據該中心負責人說,這得益于伊利海外研發中心的平臺優勢。
模式中的密碼:
研發過程平臺化
創新研究如今算是“顯學”, 設立海外研發中心也早已形成全球的潮流。而剛剛成立的伊利歐洲研發中心成功的密碼何在?在中荷經貿論壇上,從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的一席話中找到了答案,他稱這種模式為“反向創新”。
所謂“反向創新”模式,本來是前國際研發領域的詞匯,指的是跨國企業重視新興市場的研發,在新興市場成功研發出的產品,還可反哺發達國家的市場,需要將海外研發常態化、平臺化。
正是這樣的理念促成了伊利歐洲研發中心的誕生。該中心由伊利集團和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共同成立的背靠荷蘭、面向歐洲的研發實體。該中心是將首先在奶牛養殖、乳品研發和食品安全三大重點領域發力,成為乳業“智力引擎”。
“‘反向創新’的最大的價值是海外研發平臺的作用,”乳業專家陳渝認為,伊利有了歐洲研發中心這個海外研發平臺,中國乳業就能實現對全球智力資源、研發資源、知識成果的聚集。
技術中的密碼:
智力資源全球化
這次伊利集團承擔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亮點,在于核心技術。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該體系將結合兩國實踐,針對生物細胞培養,評價生物細胞安全和功能因子等方面的最新技術達成合作,引入大數據概念應用于兩國乳制品質量分析。
生物細胞培養、生物細胞安全和功能因子、乳品質量大數據分析,中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和歐盟接上了軌,研發中心的智力資源全球化,融合全球頂尖學術成果,“融智”更重要的是瓦大周邊的食品硅谷,伊利無疑實現了智力資源的全球化。
成果中的密碼:
戰略成果體系化
在中國乳業領跑數十載,伊利從不缺少創新基因,和海外機構合作多年,伊利也不缺海外合作研發成功案例。伊利的海外戰略被稱為“全球織網”,2013年,伊利集團在半年左右的時間里兵不血刃地鋪開了在新美歐三大“全球乳業傳統勢力區域”的拉網布局。先后在新西蘭投資奶粉項目、與美國DFA、意大利斯嘉達達成戰略合作,在全球三大洲都有品牌全球化的支點。
此前,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在經濟全球化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
戰略全球化帶來的必然是研發系統的全球化。伊利全球研發系統在去年一年內實現研發過程平臺化、研發資源全球化和研發成果體系化。2013年以來,隨著伊利全球織網戰略的開展,伊利研發系統也進行了全球化的提升。去年7月亞洲最大的乳業研究院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在伊利建成,今年2月伊利歐洲研發中心在荷蘭瓦赫寧根揭牌,加上這次承擔中荷食品安全保障系統研發任務,伊利全球研發系統在一年內實現了研發過程平臺化、研發資源全球化和研發成果體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