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出溜,鄧州民間美食。
鍋出溜,這三個字,很形象地說出了這種飯的做法。
用面粉,雞蛋,鹽,五香粉,蔥花,水,攪拌成稀糊狀。鐵鍋(非平底鍋)加熱,加食用油,鍋內涂勻。這時,把稀糊狀的面糊沿鍋上沿兒一圈兒,均勻倒下。讓面糊自然從高向低溜下,即出溜,最好讓面糊布滿整個鍋里面,如有不均勻,可用鍋鏟調抹。
繼續加熱至面皮成形,半熟后,加水,鍋鏟鏟起面皮,截成小塊兒。繼續加熱,待水滾開后,可把剛才和面糊的碗里剩余的面糊底,倒入鍋內。攪拌,加熱,鍋內飯滾后,關火。嘗嘗咸甜,適當加鹽,或加水,調節口感。
這就是鍋出溜的做法。現在時興叫鍋上升,名稱倒是高大上了,但與實際做法的關系卻是相反的。人們說,叫鍋上升,吉利。
這鍋出溜,做法簡單快捷,食材常見,營養美味,實在是老百姓的快餐飯。
我幼年時,鄰居四爺,一人獨居,中午晚上,一天兩頓鍋出溜。他一做飯,香飄四鄰。問他,為啥光吃鍋出溜。他說,省得蒸蒸饃。他一個人蒸蒸饃吃,蒸少了,麻煩;蒸多了,饃吃不完就干了,發霉出毛了。因此,這鍋出溜就成了四爺最常吃的飯,扛餓耐饑。
現在人們把鍋出溜當成一種各種復雜美食之外的調節,或者吃鍋出溜是想吃出一種往日的回憶。
鍋出溜,簡單,實在,不求華麗卻擁有質樸的內涵,雖時代變遷,但味道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