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極大的地域差異和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為其美食造就了一片廣闊的天地。書有記載:貴州的珍饈美味并非自然天成,而是得益于人類的點化,其上應天時,下得地利,中取人和。
因此,舌尖上的貴州是一種融合,更是一種和諧。無論是濃郁“民族風”,還是隨意“小吃風”,無論是名廚大菜還是街頭飯館,貴州的美食都能讓你的舌尖Hold不住,大呼過癮!
我們這次的行程主要以山水觀光為主,所以尋找美食的時間比較少。但是,即便是簡餐、正餐或者是小吃,都能深深地感受到那種辣。不過貴州的辣,是香辣,就像產自貴州的老干媽之所以風靡全球,是因為具有優雅細膩,香辣突出,回味悠長等特點。恩,貴州的辣就是這個味道。
印象最深的是,去龍宮的時候,中午吃的是一家農家樂。上了十道菜,有八個是綠色蔬菜,但是沒有一樣是不辣的,而且辣椒都是顆顆鮮明的。不怎么能吃辣的我只能默默地吃西瓜。
還有一次,我們點了個外賣燒烤,結果這里的燒烤基本不放孜然,全是辣椒粉,辣的我們一直一直喝水!
當然,除了辣,小編還要推薦幾個不一樣的美食體驗!
長桌宴由來
據當地的苗族老人說,擺長桌宴在苗族的生活中,已經有上千年了。而為什么要擺長桌宴,據傳說,生活在黔東南的苗族在結婚喜慶、逢年過節也或是在平時,都有集體走親戚,村寨與村寨之間有相互拜訪的傳統。
大家在拜訪的過程中,今天到這家吃飯喝酒,明天到那家嘗新品鮮,往往走訪完全村寨的所有人家下來,至少都要個把月的時間。這樣很麻煩,也很耗時間,耽誤農事不說,時間長了大家都會覺得很疲乏。
因此當地苗王認為,沒有太多時間一家一家的走完,但也不可能失了禮儀。于是苗王建議,每家每戶出一個拿手好菜,然后把家里的桌子湊攏來,大家齊聚一堂,舉杯同慶。這樣一來,人們覺得擺這樣的長桌宴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還達到了預期效果,每年在走訪時,都按照這樣的方式聚餐。
久而久之,這樣的聚餐方式就得到了沿襲,并形成了傳統和規矩得以流行。
巧遇龍宮六月六長桌宴,真是驚呆了,桌子擺的有百來米吧!
關于菜式,長桌宴上通常會有這種打粑粑,其實就是糍粑,打好的糯米團里包上甜香的黑芝麻,入口軟糯,清香撲鼻。
另外,一般的長桌宴上還會有臘肉香腸、辣子雞、青菜酸菜等。簡單的小菜,缺失是勤勞、勇敢、善良的苗族人民為遠道而來的賓客準備的滿滿鄉情。
當然,長桌宴最大的特點在于姨媽勸酒環節。姨媽們會熱情地過來唱歌,如果對不上歌就得喝下一杯酒。歡聲笑語,婉轉熱情的苗族酒歌此起彼伏。香甜的米酒下肚,主客微酣,我們都深深的融化在長桌宴的熱鬧氛圍中,每一個鏡頭都凝固著饞人欲滴的馨香。
跟長桌宴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就是八大碗了。
"八大碗"是熱情的布依族人招待客人的最好菜肴,這"八大碗"其實就是八道菜,即:豬腳燉金豆米、紅燒肉燉豆腐果、燉豬皮、酥肉粉條、排骨燉蘿卜、素南瓜、素豆腐、花糯米飯,這八道菜中的金豆米、粉條、南瓜、五色糯米等都是布依人農忙時極方便的菜肴。不知道為什么,說好的八大碗,上上來大概都有十八大碗了,可能是當地的招待太熱情了!
八道菜中豬腳燉金豆米、紅燒肉燉豆腐果、燉豬皮、酥肉粉條、排骨燉蘿卜中菜和肉都很細嫩;素南瓜能補中益氣、消痰止咳和美容。
而"八大碗"中有特色的要數素豆腐和花糯米飯了,素豆腐是布依人家自己做的豆腐,先將豆子浸泡數小時后,然后將豆子磨成漿,用石膏點成豆腐;花糯米飯是布依族特制的一種糯米飯,采用純天然香草制作。
織金水八碗則主要是根據八大碗衍生而來。為了滿足江浙、廣州等游客的清單口味,織金的水八碗以熬煮的湯汁為主要的烹飪方式。
織金“水八碗”,實際上主要是采用本地黑豬肉、豬肚片、本地土雞、雞蛋、薏仁米、竹蓀、野味山珍等制作組成的八碟八碗共十六道菜。因織金歷史上盛行儒家和道家文化,老百姓都比較崇拜“八”這個數字,并且當時的宴席都比較講究上八仙桌,每桌只能坐八個人,都用清一色的大碗,上八道菜,韻含著“八碗菜,八人吃,人人清潔平安,四面八方,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的深刻喻意,充分表達了宴客的氛圍。
織金的水八碗數俊源的最為有名。
同時,貴州的人民將水八碗賦予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并用八仙的名字來命名這些菜肴,讓美食更充滿文化氣息。
“水八碗”菜名一覽
曹國舅烹蹄筋
呂洞賓薏仁米
漢鐘離燉老鵝
藍采和黑峰圓
鐵拐李飛蛾蛋
韓湘子牽腸肚
張果老八寶飯
何仙姑釀雞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