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又被“巴厘島藍色可樂”刷了一波屏。很多人都喜歡喝可樂,在炎熱的夏天喝上一杯冰鎮可樂,或者在吃火鍋吃得熱氣騰騰時來上一杯可樂,真的是莫大的享受。但作為全世界都喜歡的碳酸飲料,它的制作卻成了一個謎,你知道可樂是用什么做的嗎?
答案是可樂果。
沒想到吧,可樂居然是用水果做成的!
可樂果長得很像栗子,生長在西非。據說它很嬌嫩,只能在濕潤溫暖的土地生長。一個可樂果的果瓣里有十幾粒種子,這些種子由于含有咖啡因,一開始嘗起來特別苦,幾乎難以入口,但后面就會越來越甜,還能消除疲勞。
因此可樂果最早是用來祭祀和減輕病痛的。
1886年,一名美國藥劑師用可樂果做了一種叫“可卡可拉”的藥水,用來給病人解乏提神、緩解頭痛,沒想到味道很好,大受歡迎,于是就將藥水優化成深色糖漿,做成了“潘伯頓法國酒”,這種酒當時深受上流社會的喜愛。
但后來由于政府下了禁酒令,于是人們又把可樂果的粉加入蘇打水,再加入冰塊,結果一炮而紅,這就是可樂的雛形。
但后來經過研究,發現可樂果中有一些不健康的成分,人們就不再直接加可樂果,而是用人造調料做成可樂糖漿,至此這款風靡全球的碳酸飲料便出現了。
關于可口可樂的命名還有個趣事,最初它進入上海時是叫“蝌蚪啃蠟”,這個名字讓人摸不著頭腦,望而生畏,因此可樂的銷量不好。為此商家公開登報,給出高額獎金征求好的中文譯名,后來是一個上海教授給出了“可口可樂”這四個字,從而讓它在中國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