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元寶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多位清帝在位時發行過銅幣來作為流通貨幣,銅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而如今,光緒元寶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許多收藏家對銅幣愛不釋手,而收集多種多樣的銅幣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目標。
光緒元寶,學名清代機制銅圓,鑄造始于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統三年)。鑄造流通時間盡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時期全國共有十七省二十局開機鑄造銅圓。十七二十局先后鑄造的當十銅圓,各不相同,版式繁多。僅以明顯區別劃分,其版式亦有數百種之多。
收藏鑒別:
以鑄造地不同為區別,進行收藏。
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由廣東伊始,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兩廣總督德壽與前總督李鴻章奏準仿香港銅仙鑄造機制銅圓。機制銅圓較之方孔銅錢鑄造精良,市商樂用,流通順暢。次年,清政府即諭令沿江沿海各省準許仿鑄。爾后,全國各地紛紛開機鑄造銅圓。故當十銅圓的鑄造地各異,這是區分不同當十銅圓的最明顯特征。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首先便可以從此處著手,按照當十銅圓的不同鑄造地,進行收藏。
二、以鑄造年代不同為區別,進行收藏。
清代鑄造機制銅圓訖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始,至1911年(宣統三年)止,歷時十余年。1900年廣東開鑄銅圓之后,清政府諭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鑄時,并未規定統一的格式。全國各地皆自行開模鑄造,各行其是。因此,大多未曾鐫刻紀年,僅江南、江蘇、奉天三省,除鑄造無紀年當十銅圓之外,另鑄造了數種干支紀年銅圓。
其中,江南鑄有壬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癸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甲辰(光緒三十年,1904年)、乙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種年號當十銅圓;江蘇鑄有壬寅、癸卯兩種年號當十銅圓;奉天鑄有癸卯、甲辰、乙巳、丙午(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種年號當十銅圓。
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鑄“光緒元寶”,改鑄“大清銅幣”,并頒布統一的祖模,命各地仿鑄。故全國共二十個省局鑄造的“大清銅幣”,盡皆鐫鑄干支年號,無一例外。現存世的清代“大清銅幣”當十,共發現乙巳、丙午、丁未(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戊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己酉(宣統元年,1909年)、辛亥(宣統三年,1911年)六種年號。
光緒元寶是銀幣收藏的大類,歷來都受到很多藏家的關注,不同版別的光緒元寶都有獨特的韻味,值得藏家深品。特別以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為例,錢幣類的在線拍賣中,江南省造和廣西省造光緒元寶備受青睞,成為很多買家追逐的焦點。
文中此枚江南省造光緒元寶,藏品的品相精致,其審美風格獨持,錢幣正面鮮然可見滿漢文化的融合,而錢背卻明確標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其包漿入骨,熟舊自然,流通痕跡明顯,邊齒過關,龍鱗清晰,具有極高的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它有著歷史熏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系指清代光緒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由南京造幣廠鑄造的“光緒元寶”系列銀幣,系清代正式鑄行的法定流通銀幣。但鑄行江南省造銀幣的清末,已無江南省建制。
我公司有幸征集到一枚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厘,在經歷了近代以來的多場戰爭之后,龍紋光緒元寶依然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實屬為藏品界的奇跡。此枚造幣光緒元寶,背面內圈刻制神龍圖騰,紋飾清晰,精美雕琢,字跡清晰可見,背面蟠龍栩栩如生,是一枚值得收藏的錢幣精品.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上漲,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將眼光關注到古玩藝術品投資市場,由于古錢幣是不可再生之物,且存世量極為稀少,收藏價值無法估量。如今被各大收藏家和博物館搜刮而去,唯有在高端交易會上偶爾能見到古錢幣身影。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雙龍壽字幣庫平重一兩更是及其罕見。
光緒元寶是清朝光緒年間流通的貨幣之一。由兩廣總督張之洞率先引進英國鑄幣機器鑄造銀元和銅元,之后各省紛紛仿效,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光緒年間鑄造了一系列銀幣,但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由于不便于流通使用,故鑄額極其稀少,更顯珍貴。
一枚小小的古錢幣,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元素。如今遺傳在世的精品古錢幣雖然并不多,但是每枚精品古幣價值卻是不菲。古錢幣的價格是由存世量、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判斷的,而且隨著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波動。
古錢幣的收藏價值是存世量、文化價值、鑄造工藝來決定的。當今世上最為稀少的莫過于是“大清銅幣當制錢十文”、“大觀通寶”、“開元通寶”、明治八年制“鉑金壹萬兩”、“祥祺通寶”、“雍正通寶”、“中外通寶”。其中在拍賣會上呼風喚雨的是存世量極為稀少的“大清銅幣”,因為該款錢幣被遺傳下來的并不多,而且精品的,更是鳳毛麟角的存在,或許僅僅只有數十枚藏在錢幣博物館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