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稻米磨成的米粉,是當今很多人愛吃的米線的原材料。
有趣的是,最初米粉在史料上的記載不是用來吃,而是用來做身體美容的,更有趣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米粉涂面卻是男性十分流行的風尚。
魏晉南北朝是繼戰國“百家爭鳴”之后的又一個思想文化異常活躍的時期,士大夫們追仙逐道、煉丹服藥、裝扮出世風范,并以風流自賞。
他們穿寬袍大袖的衣服卻長期不洗,并視此種“捫虱而談”為一種高雅的事情,同時還追求面部妝容,以展示行為姿容的“漂亮俊逸”。當時有“傅粉何郎”之稱的名士何宴,就是粉不離身。
可以腦補一下畫面,幾個身著多日不洗的肥袖大衣的男人,臉上涂著一層白面,在一起談笑風生,畫風甚覺詭異。
梁朝《顏氏家訓》批評此種現象:梁朝全盛時,士族子弟,多數沒有學問,以至有俗讀說:“上車不落就可當著作郎,體中無貨也可做秘書官。”沒有人不講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駕著長檐車,踏著高齒屐,坐著有棋盤圖案的方塊褥子,靠著用染色絲織成的軟囊,左右擺滿了器用玩物,從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只有有學問才藝的人,才能隨處可以安身……如能經常保有幾百卷的書,過上千年也不會成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