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面上響起“咚、咚”清脆的敲碗聲,對潮汕人來說熟悉不過了。這是叫賣草粿的聲音。多少年來,這種敲碗叫賣草粿的方法一直沒變,延續至今,成了潮汕人對草粿這種傳統小食品約定俗成的交易信號。而賣豆腐花就不同了,賣豆腐花的小販會盡量扯大嗓門拉長腔調喊著:“豆腐花……”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潮汕城鄉的大街小巷,賣草粿豆腐花的小推車來回穿梭,敲碗聲、叫賣聲不絕于耳。 盛夏季節是賣草粿、豆腐花的旺季。據賣家介紹,熬制草粿的主要原料是草粿草,草粿草加水后需慢火熬制10個小時左右成漿液狀,然后過濾去余渣再按1斤草粿草約4兩地瓜粉的比例勾兌入地瓜粉漿,冷凝后即成。賣家賣草粿時操一把小鐵鏟,三下兩下刮幾片草粿盛于碗中,然后利索地將碗中的草粿用小鐵鏟“嚓、嚓”切花,撒上白砂糖,一碗熱氣騰騰夾著甜香的草粿就遞到你的手中,若湊巧碰上剛出爐的草粿,賣家多刮些凝結于上層的草粿皮吃,其膠綿柔韌性更勝一籌,是草粿中的上品,保準你吃得咂舌叫絕。
豆腐花則是用濃豆漿燒沸后,按1斤黃豆勾兌3至4兩地瓜粉的比例兌入粉漿,同時按每桶豆腐花半小茶杯石膏的比例加入石膏助凝結,豆腐花即告做成。
作 者: 小粵 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