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位于京西翠微山南麓、駝鈴古道首驛模式口村。該寺院始建于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落成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是由明英宗朱祁鎮寵宦御用監太監李童集資、宮廷工部營繕所修建,明英宗欽賜額曰“法海禪寺”。
法海寺現以大雄寶殿內保存完整的十鋪明代壁畫而聞名中外。經專家論證,法海寺壁畫堪稱我國明代壁畫之最,是元明清以來現存少有的由宮廷畫士官所繪作品,與敦煌、永樂宮壁畫相比各有千秋,并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它是古都北京在壁畫方面的杰出代表和藝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法海寺四進院落,殿堂形制布局是漢藏倆族僧俗官員共同設計,這在北京寺院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壁畫瀝粉貼金,曼陀羅藻井造型精美,古白皮松千年滄桑,還有青銅佛鐘、四柏一孔橋等均各具特色,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壁畫分布在殿內墻壁上,共有9鋪,佛龕背壁的3鋪,畫的是水月觀音,文殊、普賢菩薩。水月觀音面目端莊慈祥,身披輕紗,花紋精細,似飄若動。東西墻上,畫的是傳說故事中的天帝、帝后、天王、信女、力士和童子等,共有35個人物,高的近2米,低的只有50厘米,并有祥云、花卉、動物等襯托。
殿北兩鋪,為“禮佛護法圖”,有30多個人物,刻畫生動,肌肉、服飾都富有質感。這些壁畫是明朝宮廷畫士和民間畫士精心繪制的,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至今雖已500多年,仍色彩鮮明。
全殿九幅壁畫共繪人物77個,既有男女老幼,又有佛神鬼怪,且姿態各異,神情不一。有說法和坐禪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進的,還有冉冉飛舞的。所繪人物、神怪 、禽獸和草木等,不僅形象真實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諧明快,組成了一幅幅或莊嚴肅穆、或清新明凈的佛國仙境畫面。所繪帝王氣宇軒昂,神態威嚴。婦女則儀容豐滿、美麗、溫柔。至于天王、金剛和力士,不僅繪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態,而且還充分表現了皈依釋迦牟尼佛的無限誠心。壁畫的人物服飾和裝束華麗多彩,千姿百態:婦女梳各種樣式發髻,戴各式首飾、瓔珞、釧鐲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樣冠幘、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繪團鳳、龜背、團鶴、寶相花、菊花和鳳戲牡丹等圖案;童子則梳發辮,活潑天真。通過畫工細致入微的繪畫技巧,從生理特征上,使人們易于分出他們的性別年齡;從服式、發式和行動舉止及構圖關系上,又可鮮明準確地分辨出他們的身份地位,充分體現了畫工們非凡的藝術才能。
這些精美絕倫壁畫的作者,從法海寺附近一塊明正統九年(1444年)甲子冬日太監李福善等立的楞嚴經幢上發現,其上所題的助緣協力善人的題名中,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妝藝匠、嵌金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還有捏塑官陸貴、許祥,畫士官宛福清、王恕,畫士張平、王義、顧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的題名。經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后第二年所立,為工部營繕所副京囗陳敬所書,幢上所列人名無疑都是當時工部營繕所屬下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知,法海寺這些精湛的藝術杰作,就是這些畫士官和畫士所繪。
法海寺明代壁畫與山西永樂宮元代壁畫相比較,法海寺壁畫在規模、力度、氣勢上不如永樂宮壁畫,而在人物刻畫、圖案精微多變,多種用金方法等畫工技巧方面,法海寺壁畫比永樂宮確實成就較高,在壁畫制作工藝上也有新的發展。敦煌壁畫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但是,敦煌壁畫自6世紀發展至清代,連綿不絕,卻唯獨缺少有明一代的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能夠以其精湛的繪畫藝術、高超的制作工藝和鮮明的時代特色補充這一缺憾,彌足珍貴。法海寺壁畫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在世界同期壁畫中占有突出地位。特別是在壁畫制作與保存技法上,歐洲15世紀的壁畫多有不同程度的脫落和剝裂,而我國法海寺壁畫畫面基本完好如初。
法海寺為明英宗正統皇帝的親信大太監李童所主持修建。相傳李童在夢中受仙人的指點,說在京西翠微山麓有一仙境可為佛門圣地。李童就率宮人前來尋找,果然在模式口村北找到蟠龍山麓和古剎龍泉寺。在龍泉寺東邊的翠微山麓他們找到一塊寶地,這里三面有山環抱。李童請示明英宗后,十分信奉佛教的明英宗下旨在這里修建法海寺。寺建成后,明英宗親題“敕建法海禪寺”,所以法海寺為皇家寺院。法海寺的寺名“法海”,在《佛學大辭典》上解釋為“佛法廣大難測,譬之以海”。法海寺坐北朝南,山門殿為天王殿,前院東西有鐘鼓樓,院正中為大雄寶殿。法海寺內有著名的“四絕”。即大雄寶殿內著名的明代壁畫,殿外的兩棵明代的巨大白皮松“白龍松”以及鑄有漢文梵文的大銅鐘和曼陀羅藻井。
法海寺大雄寶殿的明代壁畫是馳名于世的,堪稱為“國之瑰寶”。得到了文物界和美術界的專家,如徐悲鴻、葉淺予、張仃、侯仁之、羅哲文、單士元等的一致認可。法海寺大雄寶殿內的壁畫都是采用工筆重彩畫法,筆法細膩,用色考究。殿內計有大幅彩繪壁畫十幅,有“佛會圖”二幅、“祥云圖”三幅、“三大士圖”三幅、“ 禮佛護法圖”二幅。其中水月觀音像被我國美術界認為是佛教繪畫中的珍品。其畫像面目端莊如月,顯得大慈大悲。尤其是水月觀音的披衫,線條精細,顯得薄如蟬翼,給人以清新明凈之感,更覺觀音的慈悲可親。
法海寺的古樹名木很多,如在山門前西南方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橋。小石橋是香道的三岔口,就在小石橋的四角各生長著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長在小石橋的石縫中,成為一奇觀,人們稱為“四柏一孔橋”。在法海寺的山門前,高聳著四棵參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護著寺院,人們叫它們“四大天王柏”。在寺內的大雄寶殿前,巍然屹立著兩棵巨大的白皮松,它們郁郁蔥蔥的綠冠高達30多米,白干鱗片斑駁,西邊的一棵干周長達5.5米,東邊的一棵干周長5米。特別是西邊的一棵,比北海團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將軍”還粗壯。法海寺這兩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時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們像兩條銀龍守護著大殿,人們稱為“白龍松”。這兩棵白皮松為京城名松,白干綠冠與大雄寶殿相映相輝。白皮松自古就被我國人民視為“白龍”或“神龍”,多植在宮殿、園林、陵寢、寺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