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對繪畫線條的非凡領悟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就是這位頂級藝術大師說了一句讓國人無比驚訝又無比驕傲的話:我不敢去中國,因為有個齊白石。
畢加索為何敬畏齊白石到如此地步?據說,畢大師的線條領悟源自齊大師的水墨靈韻。
齊白石,國畫大師也。他無論畫蝦,畫魚,畫紫藤,畫綠柳,還是畫白菜、蘿卜,均神型兼備、意味悠長。白石老人堪稱線條魔力大師。畢大師對齊大師的敬畏就在于此。
中國書畫同源、同理,其源、其理均為充滿神奇意味的水墨線條。
先輩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好的國畫家,首先必須做一個書法家。道理何在?因為一個畫家的“功夫”在于書法,在于對線條的領悟、把握和運用。
線條在繪畫中更多呈現具象的造型,有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而在書法中則是抽象的組合。
中國書法藝術實則是線條的藝術。書法線條的產生,必須借助三樣工具,即毛筆、水墨和宣線,然而僅這樣還不夠,還需借助于符號性文字材料方塊漢字的結構造型,由書法家書寫才能完成。
書法線條講求人格化的形象意味和內涵,講求情感意興、意念的滲透和綜合,追求“韻外之致”、“象外之象”。
書法線條的意味絕非生活和大自然的忠實描摹和機械復制,是非具象的,是抽象的造型藝術。
書法線條的意味跟用筆技巧和用墨功夫十分相關。書法線條的完成均依賴毛筆的恰到好處的運用,然而沒有墨這個“現形劑”,“筆走龍蛇”的效果就無法呈現出來,一切精美的用筆皆無濟于事。
在中國書法藝術領域,線條美的最高境界是線條的抒情內涵,而線條美的形式特征,我認為在于“三感”,即力感、質感和節奏感。這“三感”缺一則不完備。
書法線條最先抓住人心的形式美態是力感。在線條組合中,高超的用筆而表現的力感是扣人心弦的。它若是強烈、遒勁的,即會使你精神抖擻;若是柔媚、瀟灑的,會使你心情舒適與和悅;若是曲折多變的,則會使你感到奇崛、跌宕。
力感蓋因用筆的技巧與功力而不同。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線條力度并不等于握筆的力度,并不是膀大腰圓的人使出渾身的蠻力就能造就強勁無比的線條,相反一個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的書法,卻會力感四溢、奇怪生焉。無他耳,只因為這個書生掌握了精美絕倫的用筆技巧。因此,書法線條之力并非蠻力,而是用筆的技巧之力。這是每個書家均曉知的。
線條的技巧之力究竟如何實現?這就需要深厚的“功力”。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非三言兩語而能概述之矣。但在這里需要總結其中一些力的特征由來。一根線條的完成包括起筆、行筆、收筆三個基本動作。所謂起筆的特征是“逆”,書法啟蒙老師常告訴我們“欲橫先豎,欲豎先橫”,是講逆勢起筆,而非順勢落筆,在線條中對“逆”的追求,其力度和厚度明顯增強。所謂行筆的特征是“留”是講在行筆過程中不能一筆飄過、輕浮華俏,需要“逐步頓挫”。所謂收筆的特征是“蓄”,是講線條的力度不要外露,要深藏其中,造就一種內在的筋力。
在觀賞一幅書法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對線條的質感或厚度產生興趣。從金文到石鼓文、秦篆,我們所看到的是滿眼絕對中鋒,線條厚實。特別是秦篆,筆筆圓潤、筆筆厚實、筆筆圓柱形,使線條極富質感意味。到了隸書的出現,將“絕對中峰”擴散化了,行草書的問世,更是將線條的質感和厚度的詮注進行了拉伸和豐富。中鋒質感總是受人關注和無可質疑的,然而“側鋒取妍”,可謂是線條質感效果的補齊和增強,奇妙的效果往往出人意料。
在宣揚了書法線條的力感、質感之后,還有一種令人心潮起伏的美——節奏感,需要大書一筆。
節奏在線條中的運行幾乎與書家的心理起伏甚至生理節拍相吻合。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但并不是我們所要反映的重點。
我們所要談的線條的節奏感,是線條本身的內涵情愫特質與顯性特征。一般來說,書家在用筆的行徑中所自主展現的徐急、松緊和輕重的交叉對比,在形式上會顯現出空白與墨線之比、墨線粗細、干濕、方圓、轉折之比,乃至墨線的虛實與濃淡之比等等。這些對比,構成了節奏的“陰陽之比”,即節奏之本。在線條的形成之中, “藏頭護尾”、“一波三折”、“起承轉合”、“重頓輕變”等,都是極其珍貴的法寶,是構感節奏韻律的千古不變的技巧。通過這些技巧的運用,在書法線條意味中洋溢出書家生命律動的節奏和心理起伏的軌跡,讓觀者在流動式的欣賞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這一奇妙的歷程與效果。這就是節奏感的妙不可言之處。
對于書法線條意味的描述僅限于此是不夠的。因為力感、質感和節奏感并非涇渭分明,而是互相提攜互相滲透的。實際上,我們所感受到的往往是有力度的節奏、有厚度的力感,換句話說,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書法線條組合中,沒有孤立的力感、質感和節奏感,并非是排他的。
除此之外,我們在真切感受書法線條意味的時候,應更關注到書法作為藝術的靈魂所在,直白地說,就是書家的文化情愫、情感變化、精神境界的價值所在。這就是我們在對書法線條的品賞之中所最終享受的最珍貴的財富。
書法的線條美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很多書家都明白,線條是書法的基礎、靈魂,是書法賴以延續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書法家表情達意,精神、氣質和學養得以流露的媒介。
漢隸的出現是書法藝術中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沒有一種書體的表現力能與它相抗衡。當然,更為直接的則是在于漢隸的主要貢獻——解放線條,它對于我們研究線條美有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首先被欣賞者感覺到的也是線條,所以它也是欣賞者溝通書家的橋梁。通過線條,欣賞者可以獲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靈上的慰藉、凈化和震撼。中國書法的毛筆工具為線條美的高層次塑造提供了極理想的支持。欣賞者可以把線條作為審美對象,從視覺上把握作品的深層內涵,書法家們也把線條看成其作品的一種生命象征。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碑評第十八》中,有過這樣的一段論述:“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逆,可謂美矣”。在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針對書法線條而言??涤袨檎J為書法線條美猶如一個人生命體的美,它體現出書法美的最高原則。在中國書法藝術領域中,書法線條的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力量感
這里所談的力量感,是書法中的一種巧力,是掌、指、腕、臂在人的意識協調和控制下且融合了書寫者審美觀念、書寫經驗的自然運動。中國書法一貫強調筆力,衛夫人的《筆陣圖》有云:“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東漢蔡邕則在《九勢》中指出:“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肌膚就是線條美的形式感覺。一般而言,下筆有力,線條就美,就有豐富的肌膚內涵?!霸诩记芍χ腥匀挥忻骱桶档膶Ρ汝P系:線條頭尾頓挫轉折者是謂‘明’,線條中截平穩運動的貌不驚人的力是謂‘暗’”。這段話指出了線條力度美的真正所在。富有力度的書法藝術作品之所以美,是因為它能使觀賞者在這種凝固而靜止的字形中領略到生命的風采、心靈的律動。如果筆力弱薄,書法美就無法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揮。
(二)立體感
對于書法這一平面的藝術形式而言,立體感是一個矛盾的說法。因為線條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維空間的物理標準。但是一副書法作品如果缺乏立體感,線條就單薄乏味,不耐看。真正的立體感應是沉著、渾厚的并能讓人感受到線條中蘊藏的豐富信息。簡要地說,書法所強調的立體感是一種抽象地經過提煉的空間。在創作具體的書法作品中,又因書體不同以及書者的審美趣味各異而自具形態。強調線條要具有立體感,當然與中國人的傳統精神有密切的關系。任何一種審美意識都離不開社會內容的制約,書法自也不例外。如女書家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指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這段話的推理公式是:書法——用筆為先;用筆——中鋒居重;線條——要有立體感才美。
從書法美的角度來看,中鋒技巧是絕對的。而側鋒技巧是相對的,它無法獨立運用,只能與中鋒互相交替補充。而且不能處于主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書法講求筆法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線條美,而線條美中最主要的一條是立體感要強,要有厚度。我們可以改造用筆的方法,但卻無法跨過這個終極的書法美的目標。它決不是一個單純的技巧問題,而實質上是一個美的問題。
(三)節奏感
我們從書法作品的節奏感里可發現一種活力,然后在活力里面體驗到了生命的價值。節奏的原則就是對比的交叉。落實在書法形式上,則是空白與墨跡之比,空白大小之比,空白形狀之比,墨跡點線之比,乃至墨跡粗細、干濕、方圓、轉折之比。大凡構成一種對比,都含有節奏的元素。“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便是節奏之本。線條在構成過程中筆的運動特征——松緊、輕重、快慢,就是線條節奏的具體內容。種種運動的性質和種類也有不同,不管是何種性質的節奏,都是對比著而存在。毛筆書法能夠表現出很多書法家的個性。每位書家生命的活力都體現了線條節奏感的審美價值。如:空間節奏、用筆起伏節奏、空白節奏、方向節奏等。
節奏的原則相對于力量感、立體感的原則而言,似乎顯得較為簡單。因為對力度和線條的厚度,我們都能從一個實際的起點出發,在外觀形態上對此作深層次的描述。但對于節奏而言,可視的形態比比皆是,不可視的深層內容又不僅僅是書法方面的內容,還牽涉到生理、心理方面的問題。立體感、力量感與節奏感基本上囊括了線條審美意識的全部內容。不僅如此,即便是在書法的運筆技巧方面,“三感”的存在也已經包括了技巧的全部空間內容。
力量感的構成是依靠提、按、頓、挫、轉、折、方、圓,強調的是一種用筆的起伏——上下運動;立體感的構成,則依靠中鋒為主的用筆,而筆法則落實到線條美的具體范圍,追求的不只是在平的紙面上畫出線,而是要塑造出立體效果;節奏感的構成是依靠速度的控制、斷續連貫、輕重徐疾,有個推移過程,因此具有時間屬性。立體感與力量感,平面運動與上下運動,構成了立體的動作空間,再加上一個節奏感,又構成了時空對比,三者互相交叉,相互滲透,形成了書法技巧的最為廣闊的藝術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