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間大凡有生命的物體都會還發一種蓬勃的活力,而有生命的東西往往能夠感動人,書法也不例外。中國書法之所以叫做藝術,是因為寫字本身充滿著活力。
中國書法常被比喻為長松,比喻為龍的飛騰。經過幾千年的傳承,中國書法逐漸變得有魂,有氣,有神。
中國歷代書法家仲其一生,創作出流芳千古的書法精品。
東晉書法家王珣的《伯遠帖》,被董其昌贊曰:“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其中的“不”字,猶如女子在跳舞。
懷素的《苦筍貼》,當中的“乃”字,那一撇好似流星從天空飛過,充滿著速度與力量。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貼》,字體線條血脈充盈,線條飽滿,充滿生命之美。
然而有好的必定有差的,中國書法歷史中也存在著許多的敗筆,讓人難以接受。
所謂敗筆,就是沒有生命之感,呆板,死寂的筆調。下筆沒有骨肉,更不用說有神采了。
古人總結的敗筆示意
古人總結的敗筆示意
比如明代大學士徐有貞的《有竹居歌》,其書法中充滿敗筆,如同繩索纏繞,線條沒有充盈的活力,沒有張力,血脈和骨骼。
徐有貞其人也正是明朝迫害于謙、王文致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