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畫像的最早記載出現在《三國志·于禁傳》中。據該傳記,魏文帝曹丕趁于禁拜謁曹操高陵時,預先令人在陵屋中畫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事,于禁見后,羞愧發病而死。
壁畫是宗教美術中常見的繪畫形式。據歷史記載,漢武帝畫諸神像于甘泉宮,宣帝畫功臣像于麒麟閣,也都是壁畫。自魏晉到唐宋,佛道兩教盛行,寺院道觀多有壁畫。明清卷軸盛行,壁畫漸衰。
關公在逝世后一二百年間,除了軍事將領將其視為勇猛善戰的象征,普通百姓尤其是關羽駐守的荊州百姓普遍認為,關羽壯志未酬身先死,因而憤恨難平,怨氣太大,剛開始都是將關羽當作厲鬼或大力鬼神來祭拜的。
直至南北朝時期,關羽才從祀厲轉為祀正,被視為江陵城的“城隍神”來供奉了。唐德宗貞元18年(公元820年)董侹所撰《重修玉泉山關廟記》對關羽便有“生為英賢,歿為神靈”之稱。在董的廟記中,記載南朝時“陸法和假神以虞任約,梁宣帝資神以拒王琳。”這是關公成神的最早記錄。
該廟記也記載了關公最早成為伽藍神的過程:“陳光大中,智顗禪師者至自天臺,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與神遇,云愿舍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指期之夕,前壑震動,風號雷嘯,前劈巨嶺,下堙澄潭,良材叢木,周匝起上,輪奐之用,則無乏焉。”
此后,唐初國師,北派禪宗領袖神秀及弟子普寂進一步證實了關公作為伽藍神的說法。《歷代神仙通鑒》卷一四:“(唐儀鳳末年)神秀至當陽玉泉山,創建道場。鄉人祀敬關羽,秀乃毀其祠。忽陰云四合,見公提刀躍馬,秀仰問,公具言前事。即破土建寺,令為本寺伽藍。自此各寺流傳。”
神秀的傳人普寂又恰好是關羽的老鄉,“普寂姓馮氏,蒲州河東人也。年少時遍尋高僧,以學經律。時神秀在荊州玉泉寺,普寂乃往師事,凡六事,神秀奇之,盡以其道授焉……(神秀卒)制令普寂代神秀統其法眾。”(《舊唐書》)《三國演義》中出現過的一位在汜水鎮國寺和關羽敘過鄉情,后又在王泉山結茅,以一句“顏良安在”喝破關羽的“普靜”,即是“普寂”的創作原型。因普寂有著于當世之名“法山凈”。
隋唐之時,關公便開始用作宗教美術的題材,得到宗教人士和美術家的關注。畫圣吳道子以擅長道教畫出名,相傳北京關帝廟中規格最高的正陽門城樓的關帝廟,每次皇帝去天壇或先農壇祭祀后,回來時必來此廟拈香。廟內原有一軸關帝像,傳說是唐代時期的畫圣吳道子的手筆,堪稱稀世珍寶。
五代后蜀的著名畫家趙忠義因妙于鬼神屋木之畫,曾奉敕作《關將軍起玉泉寺圖》。據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趙忠義,元德之子,事孟蜀為翰林待詔,雖從父訓,宛若生知。蜀后主嘗令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作地架一座,垂昂疊栱,向背無失。蜀主命匠氏較之,無一差者,其精妙如此。”
清代學者俞樾據此推斷最遲至五代時,關羽圖像已經盛行。
從宋代開始,隨著關公在儒釋道三教的共同推崇,關公的畫像也隨著宗教信仰的傳播而普及開來。這些宗教美術中的關公畫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都是難得的珍貴文物。
在今天的內蒙古阿拉善蒙額濟納旗一個金代古堡的佛寺里邊,出土了版畫《義勇武安王位》,就是宋時的作品,畫像是非常精美,既是中國最早的版畫,也是最早的年畫。
明清以后,佛道寺觀廟宇供奉關公為護法者已經日漸普遍,《明宮史》記載“至于寶善門思善門乾清門仁徳門平臺之西室及皇城各門皆供關圣之像。”600多年前,福建省東山縣就“刻像祀之”,即使至今天,東山家家戶戶懸掛的關帝像的民俗依然興盛不衰。
著名畫家馬遠繪的《關夫子像》,是一幅正面側身騎馬像。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飛繪的《關羽像》,為正面側身騎馬揮刀像。明代弘治三年的《關壯繆像》、正德八年的《義勇武安王神像》、嘉靖三十六年的《關壯繆像》、景泰六年的《關王辭曹歸劉圖記》、清順治十四年的《關圣帝君像》、康熙十六年的《關圣帝君像》、康熙四十三年的《關夫子像》、乾隆二十一年的《許昌灞陵橋挑袍圣跡圖》、乾隆五十八年的《關壯繆像》、道光二十九年的《關壯繆像》等等,都直觀形象地宣揚了關羽的偉岸形象,給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人格上的砥礪,為人們所喜愛、收藏。
無論這些關公畫像或文或武,或佛或道,或儒或民,或圣或神,都給人以莊嚴和肅穆之感。正如明代著名畫家文徵明《題圣像》詩所言:“有文無武不威如,有武無文不丈夫。誰似將軍文而武,戰袍不脫夜觀書。”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