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1642年-1708年),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石濤擅長山水,常體察自然景物,主張“筆墨當隨時代”,畫山水者應“脫胎于山川”,“搜盡奇峰打草稿”,進而“法自我立”。所畫的山水、蘭竹、花果、人物,講求新格,構圖善于變化,筆墨筆墨恣肆,意境蒼莽新奇,一反當時仿古之風。
石濤善畫山水,兼工墨竹、花、人物。細筆粗筆、渴筆潑墨無所不能,其風格即沉郁豪放,亦秀閑靜,并多寫自己對自然觀察體驗之所得,極富于創造性。其山水構圖新穎而多變化,景象勃新奇,意境宏深,筆情縱恣,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充沛的生命力。技法方而不受前人成規束縛,敢于從實地觀察出發,尊重自己的感受,大膽創新。石濤山水畫作品,有粗細種風格,其中又有剛柔和疏密的變化。石濤在山水畫的處理上,對山形處理概括而集中,與密密麻麻的苔點一起,組成了特殊的石濤風格:真可說是達到了“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的境界,這種沉郁蒼茫的境界,在清初畫壇上罕有起匹,是典型的石濤價值所在。 有時,他會在山水中以截取法取景,表現出獨特的構圖。
石濤皴法的運用亦靈活多變。其皴法主要源于董源、黃公望一派的柔性用筆,作披麻、解索皴,或細密,或簡練,或濕潤,或干枯,有時亦作方硬的折帶皴或淋漓的拖泥帶水皴。石濤用墨濃淡相兼,干以濕出,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氣象和渾厚之態。善用積墨、破墨、濕墨、潑墨之法,在墨色焦潤、枯濕的關系處理上獨得其妙。有時惜墨如金,筆簡墨淡:有時潑墨如水,濃重滋潤,使景色呈現輕淡、蒼茫、朦朧、悠遠等變幻無窮的意境。尤其是他的破墨法,或以淡破濃,或以濃破淡,或以焦破潤,或以潤破焦,或以墨破水,或以水破墨,滿紙墨色淋漓酐暢,自然天成,氣韻生動。
石濤在用點上,不拘成法。把點的功能擴大了,而且其相對獨立的價值也被加強、提高了。石濤的點有時與各種勾勒和皴擦方法相結合,以突出山石紋理特征的表現,有些中鋒尖的長點,或臥筆側鋒的橫點,或點染不分,或似點似畫,被用來描寫近處雜樹叢中的某一類萬木蔥蘢的樹帽:有的枯筆飛白點,被用來表現雨中樹林朦朧模糊景象......點在石濤的山水畫上,應有盡有,而且各有獨特的作用。正因為石濤對墨、線、點的精戰,使他的畫仿佛成為一個墨、線、色、點交織的樂章,躍動勃勃的生命力,如僅觀一局部,又仿佛是一件極佳的抽象畫,意味幽長。
石濤的畫,在構圖上不落前人巢,往往破空而來,出奇制勝,極富創造性。他總結出構圖的“蹊徑六則”:對景不對山,對山不對景,倒景,借景,截斷,險峻。他尤善用截取法,以特寫的手法傳達深的境界。這種方法把景色里最優美的一段截取了寫出來,是對馬遠邊角式山水構圖法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石濤在用截取法構圖時,虛實結合,善于運用空白,使人有疏松開朗不緊促悶塞的感覺,這樣更能使畫面上的景物集中、突出和明豁。
石濤的繪畫講求一種氣勢,運筆姿肆,潑墨揮灑,不拘小處瑕疵,追求全局豪放郁的氣勢和宏博奇異的境界在中國古代繪畫與書法關系上,一直有“書畫同源”的說法。畫家在作畫的同時還要體寫詩文。石濤也不例外,他喜題長跋,他的書法諸體兼能,且往往因畫異而體變。一般是渾圓滋潤筆墨配以渾厚圓潤書法:方折畫筆配之以生辣奇崛之筆:嚴謹工整的畫面對以筆工字正的楷書:流動瀟灑的畫面對以研麗靈活的行書:淡雅秀潤的畫面寫上清麗飄悠的隸書:奔放縱姿的畫面書下揮灑酐暢的草書。他的書法博取廣納,學過董其昌、蘇軾、黃庭堅等。他的書法,往往是像某家但又非某家,屬某書體又不是純屬某書家,“我用我法”之精神不時流露。其行書出入董其昌、蘇軾,并摻以草隸法及畫法,或端重、或秀雅、或疏朗、或灑脫,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