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楷書自書詩文冊】
《自書詩文》冊,明,徐渭書,紙本,楷書1開,草書12開,每開縱27.2cm,橫32.8cm。
《自書詩文》冊釋文
署款:“翁州道士徐渭漫書,將寄碧玉草堂。時隆慶元年五月望日,書于會稽清遠樓西偏松檜之下。” 款下鈐“徐渭之印”、“中□子”、“翁州居士”。 鑒藏印有“守中”、“篆煙微華香細”等。
此冊是徐渭書錄自作跋文及詩文。作者時年47歲。 此書冊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楷書跋文一篇《讀余生子傳》,其二是自書古詩九首,有五言詩和七言詩。從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徐渭書法的多種書體,除楷書和草書外,還包含不常見的章草。第一開楷書結體端穩開張,字距行距緊密,撇、捺筆畫的隸書意味較重,章法充實渾然。其后草書用筆傾側欹斜,筆勢開張激蕩,線條縱逸跌宕,支離怪異,變化復雜,頓挫、轉換狂縱而饒富奇趣,時出怪異之筆,且不拘章法。徐渭的草書既不同于張旭的瘋顛、懷素的狂怪,也不同于黃庭堅的禪逸,而是自己所特有的“瘋”和“狂”。書寫此冊時當為徐渭殺妻入獄之時,他大概是用這種狂怪的筆法來抒發內心復雜激蕩的情感。
【陳獻章草書大頭蝦說軸】
《大頭蝦說》軸,明,陳獻章書,紙本,草書,縱158.5cm,橫69.9cm。
《大頭蝦說》軸釋文
署款:“弘治戊申秋八月望,石翁力疾書于白沙之碧玉樓。”款下鈐印:“石齋”。無鑒藏印。
《大頭蝦說》一文為陳獻章所撰,并由作者于明弘治戊申(弘治元年,1488年)秋八月望書寫,作者時年61歲,此作是他晚年的作品。
本文是借鄉間俚語“大頭蝦”來闡述人生哲理,立意新奇。
此書所用之筆為茅草筆,一般書家較少使用。此種筆毫鋒禿散,毛硬易干,因此書字獨具特色。本幅下筆頓挫力很強,毫端開叉,形成了較多的飛白之筆。字跡墨色干枯,粗細變化豐富,兼之運筆迅疾奔放、揮灑自如,又少見連綿之筆,顯示出動中寓靜、拙中藏巧的韻致,書風獨樹一幟。
【文徵明楷書歸去來兮辭頁】
《歸去來兮辭》頁,明,文徵明書,紙本,楷書,縱13.7cm,橫16.1cm。
款署:“辛亥九月十一日,橫塘舟中書。徵明。時年八十又二。”鈐“徵”、“明”印。
“辛亥”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文徵明時年82歲。
《歸去來兮辭》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著名篇章,反映了他棄官歸隱田園后的心境。文徵明在晚年不止一次抄錄過此篇辭賦,從這種反復的書寫而又刻意精心的創作態度中不難看出作者晚年閑適平淡、頤養天年的平和心態。
作者雖以小楷抄錄長篇,但卻無界格,更顯其平易自然、清逸俊雅、空靈流動的特點。其筆法雖出自《黃庭經》、《樂毅論》,顯得清俊儒雅,但結體的方整緊勁、字勢的修長俊逸又受歐書的影響。通篇字體的大小、間距、行氣無不貫通一氣,瀟灑自然,精細嚴謹,無一懈筆,這對于一位高齡老者來說尤為難得。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記文氏早晚必書小楷一篇為日課,可見其積學功深。
此件作品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氏所書《前后赤壁賦》卷相比,雖因創作年代不同而筆法有異,但均為文氏小楷書杰作,反映了作者不同時期的小楷書風貌。
此頁與趙孟頫、鄧文原等人的作品同入《元明人書冊》中。清代大收藏家安岐曾收藏,并將之收入《墨緣匯觀》法書卷下。
【董其昌楷書恭讀翰林院箴軸】
《恭讀翰林院箴》軸,明,董其昌書,紙本,楷書,縱128cm,橫53cm。
款署:“董其昌書。”款下鈐“青宮太保”、“董其昌印”。引首印“玄賞齋”。鑒藏印鈐“陸時化字潤之”、“渭南伯后”、“蕃鐘之印”等。
此為董其昌書“宣宗(朱瞻基)皇帝御制翰林院箴”的中楷書作,據款印可知是其晚年作品。此幅行距字間頗疏,顯得疏宕秀朗。書法風格樸拙,有意避免嚴整工穩,以取生拙之意,所謂拙中寓巧,熟練生變。董氏曾自謂:“吾書因生得秀色。”他的這種藝術主張及書法特點在此幅作品中體現得非常鮮明。
董氏此書作曾為清陸時化等收藏。
【董其昌行書札卷】
《行書札》卷,明,董其昌書,紙本,行書,縱27.5cm,橫274cm。
《行書札》卷釋文
此卷有鑒藏印“廷”“燦”。
此為董其昌所書五通信札,分別致“臺駕”、“老親家”、“老親翁”,并未確指受信者名號,據信札語氣推測,或是寫給同一人的。除通常問候、致謝等語句之外,札中還談及多方面內容,既有議論國事的,也有談及家事的。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每通均談及書畫鑒賞與收藏,涉及巨然、李成、趙大年、趙孟頫、倪瓚、吳鎮、姚綬等家,可知董其昌此時應是鄉居多暇,以書畫自遣,且受信人亦為精于書畫鑒賞之道者,故往來書信多有談及。這些書札對考察董氏生平事跡和書畫活動具有一定價值。其中趙孟頫的洞庭東山圖至今存世。
從書法風格看,筆畫成熟精到,秀逸天然,但各札間又略有變化,這或許是書寫時間略有間隔所致。
【董其昌行草書臨宋四家卷】
《臨宋四家》卷,明,董其昌書,綾本,行草書,縱29.3cm,橫258.7cm。
釋文:
蘇、黃、米、蔡。
天際烏云含雨重,樓頭紅日照山明。嵩陽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萬里情。
綽約新愁生眼底,侵尋舊事上眉尖。問君別后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隴上巢空歲月驚,忍看回首自梳翎。開籠若放雪衣女,長念觀音般若經。
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輝。故應剖蚌登王室,且莫行沙駐夕暉。
桃李無言趁晚風,黃鸝惟見綠匆匆。人言九事八為律,儻有江船吾欲東。
竹西桑柘暮鴉盤,特地霜風滿倦顏。不用使君相料理,只緣塵土少青山。
泛泛五湖霜氣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須織女支機石,且趁嫦娥稱客星。
斷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霜破柑。好作新詩繼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
欲尋闌檻倒芳樽,江上煙云向晚昏。須喚春風吹散雨,明朝卻待入花園。
花未全開月未圓,看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四家書以蘇米為熟境,黃蔡非串習者想當近似耳。
款署:“思翁書付孫廣”。款下鈐“董其昌印”。鑒藏印鈐“隅庵”、“梅釴之印”、“李國松藏”、“高邕仁和”、“孟履珍藏”等。
此卷為董其昌臨唐、宋人七言詩十首,其中包括蘇軾、蔡襄、黃庭堅、米芾、張旭、周韻等人的詩。董氏在本幅后雖提及臨蘇、黃、米、蔡書法,但從書風觀察,臨某一家書體的特征并不明顯,這正是董其昌書法創新的一面。他曾云:“臨書先具天骨,然后傳古人之神,太似不得,不似又不得。”
此卷書法蒼勁渾古,奇趣橫生,為董其昌晚年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