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用鋒”,體力就能轉化為筆力
書法最重要的是講究運筆之法,我們稱之為用筆法。 所謂會用筆,就是會“用鋒”,體力就能轉化為筆力,即轉化為用鋒之力。那么如何用鋒呢?
一、要學會中鋒用筆
也就是筆鋒始終在線條中間運行,這樣寫出的線條既圓潤又厚實,即前人所講如屋漏痕、錐畫沙的效果。中鋒用筆首先執筆要穩,行筆要靜(這里的靜,不是靜止,是指行筆要神情專注,凝神靜氣)。出現偏鋒及時調整,不然即使是中鋒,寫出的線條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鋒用筆在筆法中占重要位置。等到中鋒用筆熟練了,也可用側鋒、逆鋒等書寫,以求線條有所變化。
二、要學會提按用筆
提按之法能表現出書寫者對毛筆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說對用筆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指用筆能提得起來,既要有往下壓筆的力量,更要有往上提的力量,提也要力到筆鋒,不可如強駑之末。按,最能體現用筆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線條粗鈍,形成墨豬。有人下筆就用筆肚,按筆有余,提筆不足,書寫起來僵、結、板,這是對提按筆法缺少體會與實踐的結果。
三、要學會調鋒
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再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在行筆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進行筆鋒的調整,使之達到中鋒用筆。怎樣進行調鋒呢?
1,我們要注意筆鋒的不同變化,靈活把注意筆鋒的提按使轉;
2,要仔細體會筆鋒在行進中所產生的力量感,以表現線條質量為目的進行筆鋒調整。要表現遲澀、徐疾、燥潤等不同的感覺,就要求我們對筆鋒的使轉進行不同的把握與調整。
有人寫字不知用偏鋒,往往寫一筆或一字便在硯邊調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縱快速反應而調鋒。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作字須提得筆起,稍知書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轉折頓挫輒自偃者,無擒縱故也。‘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有擒縱方有節制,有生殺,用筆乃醒,醒則骨節能靈,自無僵臥紙上之病。”這段話對我們用鋒很有作用,我們要在書寫過程中反復體驗、思索。
學書的過程,就是對筆法把握、熟練的過程,只有把這一關過了,才能過到運筆如指、游刃有余的境界。筆法的把握,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我們只要認真學習前人和當代書家好的用筆經驗,加上刻苦練習,一定能夠掌握筆法技巧。
鮮于樞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氣,身材魁梧,胡須濃重,朋友們稱其為“髯公”。同時期的詩人柳貫說他“面帶河朔偉氣,每酒酣驁放,吟詩作字奇態橫生。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于錢塘,年僅57歲。
鮮于樞由于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賦閑家中,鮮于樞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能,他除具書法專長外,更是一位文學家,寫下了許多詩詞。他還能作曲,彈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鑒定。正因為有廣泛的藝術修養,且將之融合到書法中,鮮于樞方成為書法大家。鮮于樞早歲學書法,未能如古人,偶于野外看見二人挽車泥淖中,頓有所悟。他寫字時多用中鋒回腕,筆墨淋淳酣暢,氣勢雄偉跌宕,酒酣作字奇態橫生。鮮于樞兼長楷書、行、草書,尤以草書為最。他的功力很扎實,懸腕作字,筆力遒健,著有《困學齋集》。鮮于樞與趙孟頫齊名,同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并稱“二妙”、“二杰”,但其影響略遜于趙孟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