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朋友圈里廣泛的傳播著味精對人體的傷害,但是中國依然是全球最愛吃味精的國家,2014年中國消費味精的量占全球總量的55%,一個體重 120 斤的成年人平均每天就要吃掉 3.4 克味精,遠高于歐美,而飲食習慣相近的日本、韓國也只有中國的一半。
味精,專業名詞叫谷氨酸鈉,是最常見鮮味劑的一種,也是最常使用的第一代增味劑。味精中的谷氨酸是人體所需的氨基酸,算是一種營養素,而鈉則是礦物質的一種,也是人體所必需,所以從兩種成分而言,對人體都是有一定價值的,并不存在有害一說。味精于1908 年由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發明,世界首家生產銷售味精的是日本的味之素公司,經歷了一整個世紀,味精作為第一代鮮味劑,還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那么,吃味精到底安不安全呢?
味精其實是一種非常安全的原材料。首先我們目前常吃的味精是淀粉發酵生產的,并不是“化學合成”。其次很多天然食物當中即使沒有添加味精,也依然有谷氨酸鈉。比如如醬油發酵原料面粉和黃豆,面粉和黃豆天然含有谷氨酸,加入鹽之后,就含有鈉。所以醬油里必然含有谷氨酸鈉。
在我國的食品添加劑安全標準GB2760-2014當中,味精被歸類為可以按照生產需要數量來自由添加的食品添加劑,安全性很高。但因為掉頭發、致癌等各種流言蜚語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會使用雞精、蔬菜鮮味提取物去替代味精,這些可以統稱為第二代鮮味劑。
雞精,名字看起來特別天然美味,但很多雞精其實和雞沒有太大關系,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味精,只不過相比味精而言,加入了其他的鮮味劑(5-肌苷酸、5-鳥苷酸)、糖、香料等,讓其滋味更加飽滿豐富,部分廠家還會選擇少量的添加一些雞肉提取物;蔬菜精則更多的來自于某些菌藻類的提取物,主要成分還是某些呈現鮮味的氨基酸。所以無論雞精還是蔬菜精,相比味精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優勢,更比不上食物本身的滋味。
正確吃味精需要注意什么?
1、添加味精,最好在菜肴起鍋之前
味精在120度以上容易熱分解,所以一般都是在菜肴出鍋前放味精比較合適。
2、不要一次性添加太多
添加太多味精,不僅會掩蓋食材本身的味道,還會導致鈉攝入超標,而攝入過多的鈉目前也被證實和高血壓有一定的關聯。
3、警惕隱藏的味精
除了烹調中添加的味精,谷氨酸鈉也存在醬油、燒雞、雞精等無數食物當中。
所以,味精不是洪水猛獸,但多吃對健康無益,可以在家里面買一小包味精,需要的時候適量添加即可。
*本文系茄子健康特約作者原創作品,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轉載請留言與我們取得授權。
*更多的營養科普文章,請關注我們的:茄子健康(dietitian99)。